|
|
这7年高凤菊与满族荷包 小荷包趟出就业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9日07:36 辽一网-华商晨报
丹东市振兴区花园街一所平房前,高凤菊一脸喜气地站在晨光下,见到记者,依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你看,这满族荷包已经被列入辽宁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作为这项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高凤菊的心里有着从未有过的欢喜。 小荷包趟出就业路 “荷包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了,盛行于唐代。满族荷包据说最早是用皮革制成的,内装食物和生活用品。后来演变为使用绫罗绸缎等材料制成。”说起荷包,高凤菊总是滔滔不绝。 高凤菊的家原本在凤城,2000年因为家庭变故,她带着儿子来到丹东,找了一份保姆的活,每天晚上陪护一位生病的老太太。一个月300元,除去房租和吃饭,她和儿子的日子紧巴巴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听说了凤城黄加祥开发满族荷包的事。从小就喜欢看母亲绣荷包,耳濡目染,加上自己早年从事服装加工的经历,高凤菊萌生了做荷包的念头。她拜黄加祥为师,从黄老师那里拿回了一些荷包的样品,利用白天闲暇时间照猫画虎地学做起来。 “你看看这第一批做出来的荷包,今天看来简直不成样子。”高凤菊从炕柜里翻出了她的处女作。“这第一批货我可忘不了,总共105个,都是利用边角料做的,整整做了两个多月。”这些在高凤菊今天看来不成样子的荷包,却在2000年的那个端午节让高凤菊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丹东二经街早市上,5元一个,仅仅两天的时间100多个荷包就兜售一空。 高凤菊大受鼓舞。生活在温饱线上的她决定就此趟出一条致富路。她反复琢磨着生产工艺,买来了大量书籍。她的荷包无论从设计到工艺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荷包我是越做越喜欢,一针一线都凝聚着我的心血,每一次的创新都令人兴奋。”高凤菊指着刚刚做好的荷包说,“最初的荷包都是元宝形、心形,大褶小口,我都进行了改进。”高凤菊的荷包看上去口大褶小,虽然古香古色却透着现代气息。 这几年,高凤菊的荷包每到一处都深受好评。印象最深的要数去山西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节。她说:“在那样规模的大会上,咱的工艺品依然很抢眼,心里真是美滋滋的。”同样让高凤菊自豪的是,她做的满族荷包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放到博物馆展览。北京的艺术家对高凤菊做的荷包的评价是:较好地体现了满族的风情。包万全先生出版的《中国民间荷包》一书中,14幅荷包插图,也是由高凤菊制作的荷包实物拍摄的。 (辽宁日报 蔡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