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大感动人物四人本报最先报道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30日04:04 华龙网-重庆晚报
■人物:雷冬香 ■刊发日期:《重庆晚报》2007年10月17日 ■文章标题:《哥哥,我不会丢下你》 兄妹俩搬进敬老院 一个月来,雷冬香脸上常常绽出会心的笑——自从爸爸去世后,她就几乎快忘了笑是什么。 本报的报道让雷冬香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捐款4万余元,由专人监管,所有支出必须有她本人签字,在政府和村干部领导监督下使用,她不用再为哥哥的病和自己的学业发愁。因为不愿离开哥哥,她拒绝了很多好心人的收养。 12月12日,酉阳县民政局拨出专款,让她和哥哥住进大溪镇敬老院。“我和哥哥每人一个房间,还专门有人帮我们煮饭,有好心的婆婆爷爷照顾我们,从来都没这么安逸过。”雷冬香笑得很开心。她也因此转学到了镇中心小学,每天可以安心上学,不必在上课时还担心哥哥的安全了,因为哥哥有专人照顾。大溪镇宣传委员艳红说,雷冬香很懂事,每天放学做完作业后,她总要抢着帮助敬老院里的爷爷婆婆们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大家都喜欢他。 雷冬香不知道“感动重庆十大人物”是什么,但她知道是好事,知道有很多人在关心她。“好好学习,照顾好哥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雷冬香说,她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报答所有关心她的人。 ■人物:王安兰 ■刊发日期:《重庆晚报》2007年9月12日 ■文章标题:《十九年生死邮路》 带着三张邮单来重庆 王安兰是12月25日到主城区来参加颁奖典礼的。来时,他揣着两张别人的身份证和3张别人的邮单——一张汇款单,两张包裹单。“回去路上,我得帮3个村民领回去,免得他们又花两天时间跑一趟。” 汇款单是从湖北邮来的,上面有500元钱,是寄给村民杨自秀的。汇款人姓名一栏写的是“王安兰转杨自秀收”。两个包裹每个有7.5公斤重。在领完奖回家的途中,王安兰得在距乡上75公里外的官阳镇邮局取出来,帮村民们带回家。 类似“份外”的事,王安兰做了19年了。 “无论他是否被评上,他始终一直在感动我们,感动了19年。”得知王安兰被提名为“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后,巫山县庙堂乡的村民们坐不住了,他们想为王安兰投票。但在这个贫穷的山区里,电话是奢侈品。 “投票期间,有上百村民陆续自发跋山涉水到村长家,用电话投票。他们大多要在山路上走半天以上的路程才能到村长家,有的单面就要走一天。”庙堂乡政府工作人员说。村民们每投完一张票,还会从自己腰包里摸出1元钱作为电话费。 王安兰不觉得自己的事有什么感人之处,他说自己只是在做本职工作,全是份内的事,做了19年,今后还会继续做下去。 ■人物:敖行琴 ■刊发日期:《重庆晚报》2007年9月19日 ■文章标题:《大爱无声》 依旧耕耘在无声世界 敖行琴依旧生活在那个无声的世界里,如果没有助听器,她的世界就是一片让人发疯的寂静。 “这个奖来得很突然,也很意外。”她说,荣誉只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并不是目的。教书、育人,和聋哑孩子们一起玩,教他们今后怎样在社会上立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仍是她每天的工作,也是她今后的人生目标。 本报的率先报道,让敖行琴这位全市唯一的残疾人教师受到各界关注。因在所在领域作出的特殊贡献,本月,她被荣昌县人事局评为“学科带头人”。 “残疾并不可怕,关键是选择怎样一种人生态度。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角落是为你留着的。”敖行琴这样勉励和她一样不幸的人们。 ■人物:周绍发 ■刊发日期:《重庆晚报》2004年4月30日 ■文章标题:《截肢继父养出博士儿子》 博士儿子回报残疾继父 20多年来,周绍发凭借着一条腿,开山打石将继子培养成博士,在最贫困的时候都不同意继子放弃学业。如今,继子罗庆云已在南京农业大学留校任教。父子俩都说,对方是彼此最大的骄傲。 在硕博连读期间,罗庆云每月有250元补助,他就尽量不找父亲要钱。工作后,他想将父母接到南京去,但父母舍不得那块熟悉的土地,他就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150元寄回家,后来增加到200元。半年前物价上涨,罗庆云每月寄回家的钱又涨至300元,并劝父母“不要怕花钱,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去年底,罗庆云还拿出9000元积蓄,为爸爸还了部分欠账。上高二的妹妹读书要花钱,每学期他都会把学费寄回家。 “庆云工作忙,还是前年回过一次家。我现在就盼着他哪天能带个媳妇回家——想抱孙子了。”说到这里,周绍发笑了。 网络编辑:孔祥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