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决定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2日03:56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2007年12月29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进程,特作如下决定: 一、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引向深入,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宝贵经验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新进展,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贯彻落实发展是第一要义的要求,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努力实现跨越发展。贯彻落实核心是以人为本的要求,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统筹兼顾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快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进程。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体现到各项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中去,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课题。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族人民为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而实干奋进。 二、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四川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奋斗目标。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适当调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实现三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000元左右;第二步,到2015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6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1000元左右;第三步,到2020年,生产总值力争达到47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000元左右,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接近或达到当年全国水平。 到2020年,把我省建设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富裕四川;建设成为民主发展、法制健全、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和谐四川;建设成为公民道德良好、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人民素质更高的文明四川;建设成为观念开放进取、发展环境优越、对外合作交流充分、国际化水平较高的开放四川;建设成为生态文明明显改善、资源科学开发、环境有效保护、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功能充分发挥的生态四川。 三、推进跨越发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主题,站在新的起点谋划和推进我省跨越发展,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大力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建设工业强省,以工业跨越带动全省跨越发展。着力培育产业,加强基础产业,壮大优势产业,打造支柱产业,完善产业配套,积极发展园区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潜力的产业,努力发展一批千亿产业。着力培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伙伴等多种途径,打造大企业集团,以大企业支撑大产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着力培育产品,增强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 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城市群发展为主体形态,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优先发展大中城市,集约发展小城镇,重点打造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四大城市群”。加快建立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全省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达到38%以上,2020年达到50%以上。 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用现代发展理念和方式经营农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整农业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现代养殖业和特色效益农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一批现代化灌溉工程。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注重解决农民工就业、维权、医疗、住房、子女上学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问题。统筹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工业对农村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00个,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面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全面提升旅游产业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两条主线,打造旅游精品,做响旅游品牌,开拓旅游市场,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培育旅游企业集团,优化旅游环境,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努力把我省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加快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及民生性服务业,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展直接融资渠道,培育新的投融资平台,优化金融环境,构建推动跨越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积极扩大消费,改造交通运输、仓储、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 加强自主创新。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认真落实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围绕基础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着力攻克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进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和就地转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绵阳科技城和成都高新区建设。建设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军民结合的试验区、国家重要的创新型区域。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增强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优化投资结构,搭建融资平台,实施项目带动,积极储备和加快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强交通设施建设,突出铁路和高速公路,重视航空,完善公路网,开发水运,加快形成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把我省建设成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构建防洪抗旱的减灾体系、节水高效的供水体系、生态良好的水环境安全体系。强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输电、输气管网建设,形成稳定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 注重资源科学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深度开发、群众利益、环境保护的关系,更加注重资源就地转化、利益分配合理和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建立健全天然气、水资源等有偿使用制度和资源地经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强化节能减排,加快环保设施建设,加大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加强大江大河和水源地污染防治。 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跨越发展的动力 加大改革力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健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搞好成都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分类梯度推进市县试点,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扩权强县试点,发展县域经济,培育一批经济强县。建立完善资本、土地、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加快财政、投资、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妥善协调利益关系的体制机制。 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立足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全球性产业调整和多区域合作的重大机遇,明确我省充分开放合作的战略定位、实现路径和工作抓手,提高我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西南出海大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为纽带,扩大与东盟和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依托通江达海快速通道,强化对欧美、东亚等地区市场的开拓。开发中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扩大与台港澳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强化与沿海发达省市的产业对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大格局。扩大区域合作,强化次区域合作,促进泛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创新合作机制,搭建开放平台,增强开放合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切实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切实抓好“十大惠民行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和富民安康等工作。按照“五有”的目标和要求,启动实施民生工程,重点做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环境治理等工作,更好地解决广大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 全面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优化教育结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在巩固提高“两基”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组织实施职业教育攻坚。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完善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体系。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解决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农民工工资福利待遇。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范围,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农村低保覆盖范围,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支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强化防灾减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加快健全廉租住房制度。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维护法制权威。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省。加强党管武装工作,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我省预备役和民兵工作。 加强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区建设。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积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重视和加强信访工作,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夯实政法基层基础,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深化平安四川建设。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各种渗透、分裂、破坏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突出开放、创新、包容、和谐的时代基调,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积极建设和谐文化。深入开展和谐城市、和谐村镇、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加强诚信建设。弘扬中华文化,挖掘巴蜀文化内涵,打造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适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切实抓好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市场竞争主体。引导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直接上市融资。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积极发展文化博览业、文化创意产业。健全文化行业组织和文化中介机构。 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为推进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省党员干部。认真开展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创新型党组织活动。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扎实推进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全面开展以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为重点的党的十七大精神集中学习培训,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地方党委领导班子配备改革后的工作机制。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注重选拔人品正、干实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干部选任的公信度。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改革创新组织制度,落实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深化市、县两级党代会常任制试点。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健全让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长效机制。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全面推进农村、企业、城市社区和机关、学校、新社会组织等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化党委委员联系党代表、党代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群众的“三联”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在农村普遍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 加强作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转变作风,坚持求真务实,做到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为政清简、政治清明、作风清新、为官清廉,脚踏实地,争做实干家。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开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