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蓝皮书首次分析网络舆情 建议政府及时回应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4日09:3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4日电 中国社会科学院昨天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中首次增加了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报告中认为互联网正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重要大众媒介,也成为民意表达的新的重要平台。报告指出,网民的价值取向有时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因此所形成的影响力不可低估,政府应对互联网舆情建立汇集与分析机制,及时回应与疏导。

  报告认为,中国互联网的舆论平台已经十分发达。几乎每个门户网站都设有BBS论坛,中国目前约拥有130万个BBS论坛,数量为全球第一。此外,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短信、博客等小众媒介也通过网络发挥着重要的舆情传播作用。

  据2007年6月的统计,中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这为网络舆论的形成提供了庞大的参与者。报告指出,与发达国家的网民相比,中国的网民更年轻,25岁以下网民占到51%,30岁以下的网民占到70%左右,年轻人成为网民的主力军,他们更乐于对社会、文化、经济方面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些年轻网民中,拥有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40%,较高的学历决定了他们参与网络话题的热情较高,发言的质量也较高。

  报告在肯定网络舆论对一些热点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指出,网民的意见也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年轻网民情绪容易走极端,导致“网络暴力”的频繁出现,甚至转化为现实中的暴力。此外,在网络传播中,一些资深网友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在一些复杂的辩论中,他们的观点往往能够左右网民的判断并最终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由于这些“意见领袖”的身份林林总总,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隐蔽性,其发表的言论并不都是客观公正的,这直接导致网络的舆论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偏差。报告建议,政府应找到恰当的方式与这些“意见领袖”沟通,让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多一些建设性意见,少一些破坏性意见。

  蓝皮书认为,网络目前的议论话题依然极为庞杂,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点非常集中,网民的价值取向有时也会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因此所形成的舆论压力十分强大,已经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大众媒介,其影响力不可低估,政府应对互联网舆情建立汇集与分析机制,及时回应与疏导。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