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 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03:51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记成都军区某部藏族青年军官江勇西绕(上篇)

  赵丕聪 何禹 四川日报记者 张宏平 郝勇 本报记者 徐莉丽

  入夜,寒气如锥刺骨。冷风夹裹着训练场上震天的吼声。

  2007年12月20日晚,成都军区驻拉萨某部营房的宿舍里,江勇西绕、阿娜、平措尼玛、向巴丁增,当年昆明陆军学院附属藏族中学第二批藏族学生中的“四员大将”,奔赴一个12年前的约定。

  这天是江勇西绕30岁的生日聚会。身为成都军区某部副营长的他收获了一份特别礼物——“全军优秀指挥军官”称号。从牧民家的孩子到一名共和国军人,入伍9年,他获得诸多荣誉:第一个扬威国际赛场的中国藏族军人、西藏自治区十大优秀青年、全军英模大会代表、一等功臣……

  理想之约 点燃一段“激情岁月”

  高原之夜,生日聚会简单而动情。

  别后重逢,不嗜烟酒的江勇西绕以茶当酒,一杯接一杯。他们几乎都是各自村里第一个读军校的孩子,回忆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清晰。

  12年前,还是赴内地藏族班学习的“小不点”,他们在花香四溢的春城相约:学成后,比谁为家乡作的贡献多。

  时光飞逝,重逢时,四个伙伴都已是军官。三个伙伴仔细打量着江勇西绕:这个康巴汉子,1米80的大个儿,一身军装彰显出男人的英武之气。每当讲到军事训练中的趣事,他又会傻傻地抿嘴笑。

  2007年2月,一部名为《雪豹连》的纪录片在中央台甫一播出,“你们才是真正的军人!”“你们是英雄!是中国的脊梁!”网上赞誉声一片。

  “雪豹连”的主角,就是江勇西绕,就是传说中那个“站在敌人面前就是一种威慑”的江勇西绕,也就是眼前这个从小相识的“铁哥们”江勇西绕。

  高中毕业报考昆明陆军学院,他“牛”劲十足:非军校不去,非步兵不去。他只在志愿表的第一栏填上了步兵分队指挥。第二、三志愿:空白,调配栏:不服从。虽然倔强的他只考上了专科,却如愿以偿地与部队结下不解之缘。

  望着同伴,他不禁吐露蕴藏已久的情怀:“每当我在高原迎来一个个日出,每当我穿上军装走向训练场,就会感受到一种召唤。对祖国和人民常怀感恩之心、奉献之情,应是一名热血青年、一名军人、一名共产党人一辈子永怀的深情。”

  心灵之约 如山使命在肩

  “部队什么时候需要我,我就回来。”不久前,正在攻读本科的江勇西绕被火速召回。

  接到命令后,他立刻带队赶到某地执行侦察任务。白天,烈日当空,强烈的紫外线像要穿透人的肌肤;夜晚,大雪纷飞,气温骤降至零下18摄氏度,人冻得像冰块——站不直,蹲不下。连续7天7夜奋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记不清,入伍9年,同样艰巨的任务、同样出色地完成了多少次。

  “穿上了军装,肩上就要多一份责任。”9年了,父亲的话一直在耳边萦绕,成为他与父亲的心灵之约。

  入党那一刻,江勇西绕一字一句念誓词:“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时,他就告诉自己要懂得什么应该誓死捍卫。

  2006年12月,阔别7年之久,江勇西绕回到家乡江达县。

  家乡,陌生又熟悉:路还是那么宽,穿城而过的子琼河却显得比记忆中窄了;不见了青稞地,却看到一排排雪白整齐的大棚;天是依旧的蓝,蓝天下看电影的老兵站却焕然一新……父亲次仁巴登动情地告诉儿子:“全国都在援建西藏,县里来了第一批援藏干部,家家户户通了电……”

  牧民之子江勇西绕朴素的感恩之情,涌泉般汇入军人江勇西绕的理性思考,汇成了对党的信赖和追随。

  有人说,这个年代,谁还争着上火线,把吃苦危险玩命的事往身上扛?江勇西绕会!这是责任,也是与父亲的心灵之约。

  2004年底,在拉萨当老板的占堆找到江勇西绕:“转业吧,我给你份工作,月薪不低于5位数。”面对诱人条件,江勇西绕呷了口茶,淡然笑之:“我是高原牧民的儿子,穿上军装才改变了命运,我不仅对军装产生了感情,更懂得了什么是人生的追求。”

  爱情之约 责任奉献一起扛

  “第一眼看到媳妇,好漂亮!”见到拉珍的那次同学会,江勇西绕这辈子都忘不了。2002年,江勇西绕从距拉萨480公里外的林芝地区调往拉萨部队,缘分就这样让两个青年相遇了。

  “你是不是江勇?”意外的是,姑娘对他早有倾慕。3天后,两人开始约会。

  “做我女朋友好吗?”“太快了吧!”“不干算了,给你5分钟考虑。”这样直率的表白!5分钟后,拉珍默默点了头。

  有几件东西是拉珍的珍藏:一枚军帽徽、一架由子弹壳编成的战斗机,另加几张军事比赛的照片。拉珍说,这是第一次约会收到的礼物。

  那天,他严肃地对她说,嫁给军人,就要做好吃苦牺牲的心理准备。而她依旧笑着,心里满是甜蜜和崇拜。看着她笑盈盈地收下礼物,他也笑了:“走,跟我去吃成都大碗面。”

  “他也不管我,自顾自闷头吃了好多。”拉珍想想,忍不住又笑。

  不过,她很快就知道了:那时候的江勇西绕,正苦苦支撑着自己的“大家庭”:3个弟妹考上大学,学费、生活费几乎都要从他的工资卡上开支。

  “我就看重他这个人,有责任感。”拉珍说。从此她与他一起扛起这个家,直到4年后,弟妹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2004年,江勇西绕奉命带队参加成都军区“爱军精武”大比武。这时候,他结婚不过数月,妻子也刚有了身孕。

  “能不能不去?”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如果这次错过了,以后再没机会了。”

  深明大义的妻子转过身,一边收拾行囊,一边抹眼泪。

  一去3个月。江勇西绕归家那天是个大雨天,迎接他的,是妻子虚弱的身影。怎么会这样?原来,比赛期间,拉珍不小心流产了。但为了不影响他比赛,她每次打电话都只有一句话:“我挺好的。”

  江勇西绕难过,平时话语不多,那天更少:“我不能放弃。孩子随时都可以要。”十指紧扣,泪水沿着拉珍的眼角滑落下来……

  军人为啥出生入死?为啥东奔西忙?

  改变藏区落后面貌,最根本的是改变落后的意识——江勇西绕常把致富的资料翻译回家,一直坚持了10多年。有了拉珍,他多了个“帮手”。

  一天,他打电话叫家人把最好的一块地腾出来,不种青稞,改种土豆。消息传出,村里人指责父亲次仁巴登,说他们家出了个“败家子”。结果土豆丰收,村民纷纷效仿。从此,拉珍就主动承担起一个新任务:不定期把党的民族政策、致富资料翻译成藏文,寄回家乡,寄给乡亲们——对她来说,选择军人,就是选择了奉献和分担。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