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美酒,犹抱国标半遮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7日08:00 沈阳网-沈阳今报

  

葡萄美酒,犹抱国标半遮面

  

葡萄美酒,犹抱国标半遮面

  红酒高低贵贱,标准各有巧妙。

  市场情况混乱 新规初来乍到 消费者提出异议 成熟仍需磨合

  核心

  提示

  近日,记者从沈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1月1日起,国内葡萄酒由原来1994年的推荐标准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GB15037-2006)。但对这项已经开始实行的新国标,各方却反应不一。

  市场总是由强势者制定“标准”,所谓的“达标”也并非普世价值,正如这几天沸沸扬扬的“国标馒头”。其实,制定标准很容易,但如何保证“标准”标准才是难点。

  价格差距大、年份模糊、标准多样……统一并强制实施的标准能改变这一乱象吗?

  市场现状

  2到168元都叫葡萄酒

  1月1日,新规实行以后,记者走访了市内许多超市商场,在火热背后,记者发现,以往在葡萄酒销售中出现的价格差距大、年份模糊等现象依然存在。

  沈河区一经街的枫红叶超市,经销着一种品名为澳亚特的爽口山葡萄酒。这瓶由通化市清香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330ml葡萄酒零售价仅为2元钱。而在铁西区新玛特超市,一瓶天津王朝葡萄酒酿酒有限公司生产的750ml的柔红葡萄9.9元,中粮集团华夏葡萄酿酒有限公司生产的750ml的干红葡萄酒则168元。超市出口处,一个兑换台上清楚地写着购物满20元,加5元钱就可以换购一瓶原价100多元的葡萄酒。

  2元到168元,甚至还有差得更多的价钱,但是标签上都标的是“葡萄酒”,让人琢磨不透。

  标准PK

  由推荐变强制

  通过对市场上各类葡萄酒标签对比发现:各企业实行的标准不一样,有GB/T1982-94、GB/T15037-94、QB/T1980-94、QB/1981-94等。

  因为葡萄酒本身可以根据产地、品种、生长因素等情况分成许多种类,过去国家针对这些种类制定了山葡萄、绿色食品干红葡萄酒等标准。众多标准在“推荐性”前提下成了各企业标准代号不一样的诱因。

  新国标中规定国内葡萄酒由原来的推荐标准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也就是说现在国内葡萄酒必须遵照GB15037-2006进行生产。

  不准乱写年份

  “年份葡萄酒的年份必须是指葡萄采摘的年份。”在强制性国标中,年份被硬性规定下来。2006年12月1日生产的葡萄酒却标上了1985年,等往厂家打电话咨询才知道这个“1985”是建厂日期,标上这个是让消费者知道他们历史悠久——这种状态将不再允许。

  成分标注属实

  “100%葡萄汁、酒精7%……”这是爽口山葡萄酒标签上的内容,但是喝起来却像掺了水。一位在铁西区经销葡萄酒的张女士透露其实很多酒写的是100%,实际上是勾兑的,纯葡萄汁特别少。新规中写明,标签上若标注葡萄酒的产地,那该产地的葡萄汁含量不能低于80%。

  另外,国标中还按色泽、含糖量和二氧化碳含量分类,并对每一项配料都有特别严格的数字范围界定。增加了感官分级评价的描述,消费者也可以简单地辨别葡萄酒种类了。

  众说纷纭

  厂家:整个行业面临洗牌

  记者采访了几家生产葡萄酒的厂家,其中丹东某葡萄酒厂的马先生介绍:新标准的实施给葡萄酒生产企业带来了压力,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从商品外包装上都会有所变化,企业的生产成本会相应地增加。

  在此期间很多小厂家会不适应这样的改变,面临着倒闭或者被收购的命运,不过这对大厂家来说是一个发展的契机。2006年全国葡萄酒总产量为50多万吨,2007年突破60万吨,巨大的销量使市场竞争激烈,低价成了小厂家的卖点,为了不失去市场,大厂家只能硬着头皮打价格保卫战。伤痕累累的他们看好这次国标推行的机会。

  经销商:看价选酒已成定向

  “低价是葡萄酒市场竞争带给消费者最大的利益。”在一经街经销山葡萄酒的王先生介绍,其实新规定在老百姓看来是厂家的问题,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价格问题。真正上档次的贵族葡萄酒消费者很少购买,只是在年节的时候有所销售。自己饮用,消费者还是喜欢经济实惠的。

  “像这种20元一大桶的特别受欢迎。”王先生随手拎起一个3L的葡萄酒说。新规的启用肯定能增加成本,但是规定是规定,只要是消费者看家下手的心理还存在,不少小厂家还是会想方设法的生产,而且消费者这种心理短时间还是不可能消失的,这就是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消费者:实质问题还很糊涂

  “规定说标的年份要是采摘的年份,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是不是真的用那个年份的葡萄制作的?”在南湖公园附近做贸易工作的金先生对国标另有看法,“虽然强调了品种、年份、产地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对于生产过程没有明确规定。有国标代号不能说明产品本身问题。”

  和金先生一样看法的消费者很多,他们认为国标只是规定,今年新生产出来的葡萄酒虽然印上了标准代号,也不一定就说明质量过关。换句话说,把去年生产的不合格或劣质的酒标签一撕,贴上个新标签卖,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权威声音

  规定虽有重在监管和自觉

  “其实国标只是一项标准,更主要的还是靠企业自觉。”市质监局标准化处的黄先生解释推荐标准变成了强制标准,的确整合了目前葡萄酒市场。在今年实行之后,各厂在生产之前必须将样品送到质监局。如果各项指标都达到了,才允许生产,在生产期间相关部门还会进行不定期的抽检。不过全国那么多家企业,不可能每时每刻相关部门都跟随,最重要的还是靠企业自己。

  另外,现在国家还没有能检测出葡萄酒品种、年份、产地的有效手段,虽然经验人士会品,但是感官上的认定还是有一定误差的。另外,科技的进步,也带动了葡萄酒辅料的进步。酿酒单宁、葡萄皮色素等等的出现,使葡萄酒的最终检测更加困难。所以说国标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统一的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样才能更加完善。

  在截稿前,记者又重新走访了普通酒流通领域,发现不少品牌针对去年产的商品已经做出了促销。铁西区新玛特超市168元的普通酒,买两瓶赠送一豪华礼盒和价值68元的甜酒。黄先生介绍现在正是新规定实行的过渡期,允许销售保质期以内的葡萄酒,所以现在不少商家开始甩货,以便早日进入新的生产规划当中去。

  本组稿件由见习记者 邓丽婧/文 彭胜男/摄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