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摘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9日04:14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据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李克强主持大会。

  上午10时整,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首先向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征镒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在热烈的掌声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的“9409工程”项目代表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以及其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代表颁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讲话。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会上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会前,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代表。

  会上,颁布了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人选和项目。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奖项目3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51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25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235项;授予4名外籍科学家和1个外国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闵恩泽:创新好似吃“麻辣烫”

  闵恩泽院士:1924年2月出生,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原成都二中(现成都北师大附中)。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53年前,他留美学成归国。从此,他的人生和祖国炼油催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作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日,他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殷红的奖励证书。站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主席台中央,他看起来依然平静又谦逊。他用一生未改的四川乡音说:“这成绩是属于大家的。”

  这位83岁的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

  创新之路 他从未止步

  闵恩泽院士在蓉家人接受本报专访

  昨日,本报记者电话连线闵恩泽在蓉家人夏遵义老人。在三姐夫夏老看来,“这个消息不算太意外”,因为“在石油研究领域,恩泽的创新之路几十年从没间断过,这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夏老告诉记者:“在别人眼里,他是一个兢兢业业的科学家;在我眼里,他更是一个待人谦恭、细心的家人。”

  夏遵义老人告诉记者,“闵恩泽在言谈举止上并不突出,还显得有些内向,但他对科学的专注一直没有改变过。”夏老的家里现在还留着闵恩泽读中学时的记录本,“他爱在本上画问号,爱问为什么,从不满足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自加压力学习更多的知识。我当时就在想,他一定是做研究的‘料’。”回想起几十年前的画面,夏老不禁莞尔道,“我没‘看走眼’!”

  闭关半年 他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恩泽和四川大学一直有着联系,他几乎每一两年都会到成都来,一来看看家人,二来到四川大学做课题指导,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在夏老眼里,闵院士一直待人谦恭、细心,“去北京时,我们也会到他家里做客,很多时候,他凌晨3点就起床,在书房一直呆到早上。”

  在夏老的记忆中,上世纪60年代正当壮年的闵恩泽院士曾接到一个当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闵恩泽在节骨眼上立下“军令状”,攻克科研难题。“闭关”半年,终于攻坚成功,解决了我国航空油“断炊”的问题。

  关心家乡 他设奖学金助新一代创新

  闵恩泽毕业于原成都二中(现成都北师大附中),在自己的母校,闵恩泽个人捐资10万元设立了奖学金,鼓励孩子们热爱科学、务求创新,他还专门留言勉励学生:“学习之道贵在勤奋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夏老告诉记者,闵恩泽院士非常关注新一代成长,“他常说,科学研究是个接力棒,必须要有新的活力来创新,来传递。”本报记者缪琴

  催化人生

  闵恩泽的创新之路

  上世纪60年代,闵恩泽院士先后开发成功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等,解决了新中国在石油炼制方面的燃眉之急。

  70—80年代,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先后开发成功钼镍磷加氢催化剂、一氧化碳助燃剂、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剂等,使我国的炼油催化剂品种更新换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闵恩泽另辟蹊径,潜心于催化材料的研发,先后指导研制出非晶态合金、新型择形分子筛等新催化材料,开发成功磁稳定床、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并实现工业化。自主创新之路,让我国在同类技术上跻身国际领先之林。

  90年代,已届花甲之年的闵恩泽又转入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开发成功“钛硅分子筛环己酮氨肟化”、“己内酰胺加氢精制”、“喷气燃料临氢脱硫醇”等绿色新工艺过程,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开启了我国的绿色化工时代。

  如今,83岁高龄的闵老,创新之路远未止步。眼下他正致力于把催化科学技术扩展到生物资源的加工利用上。也许过不了多久,闵恩泽会带领他的团队,把“生物柴油”像蔗糖一样,从取之不尽的油料植物中提炼出来,替代今天日益减少的石油。本报记者缪琴

  “又辣又爱”

  闵恩泽的创新体会

  □“创新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获成果!”

  □“您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创新,其中最大的驱动力是什么?”闵恩泽回答:“责任。”

  □“我真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催化领域的攀登者。这个责任很重。”据新华社

  相关报道

  吴征镒: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与闵恩泽院士一起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还有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92岁的吴征镒,爱着每一片绿叶,他的生命之树也因此而常青。

  他曾参与组织领导《中国植物志》的编纂,为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建立了户口本。

  在七十多年的植物分类研究中,他定名和参与定名的植物分类群有1766个,涵盖94科334属,是中国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以他为代表的三代中国植物分类学家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人命名的历史。

  他全面而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种子植物的组成和来龙去脉问题,提出了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等创新观点。他对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及其历史来源的论述,是植物学、生态学领域的经典篇目。他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也提出了诸多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设想和建议。

  由于对植物研究的深厚功底和广博知识,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据新华社

  国家科技奖 成都成果15项

  (记者 缪琴)昨日,在2007年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在川单位主持和参与完成的21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奖。在这21项重大科技成果中,我市“破断岩体表面形貌与力学行为研究”、“Ca—P生物材料的骨诱导性及其机理研究”等15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获奖数占全省获奖比例的71%。记者了解到,本次我市获奖项目呈现出三大特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实力强、企业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国防科研优势突出。

  新闻链接

  五年我市共获75项国家科技奖

  据了解,2003—2007年五年来,我市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7项,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自从2003年市委、市政府实施高科技成都建设以来,我市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支撑、以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为根本,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五年中,我市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三级科技计划项目3500余项,70%科技项目由产学研三方共同承担;表彰奖励了科学技术奖537项,其中奖励杰出贡献奖5人,并对19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项目进行了配套奖励。

  2007年,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突破14000件、7000件,比2002年分别增长330%、321%,分别位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第5位,中西部城市第1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50家,实现增加值385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77%、296%;城市科技竞争力显著提升,率先建成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