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青少年的科普就该“疯狂”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00:02 红网

  1月5日,50多名小学生在陕西自然博物馆的科普剧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疯狂科普课”。疯狂科普旨在为儿童创造难忘的学习体验,使儿童全身心地参与到科普知识学习之中。(《中国青年报》2008年1月8日)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对1341名青年进行了一次在线调查。调查显示,73.9%的人对科普的第一印象就是“科技馆或博物馆里的介绍海报、图片”;35.3%的人对科普的第一印象是“街边的报栏”;另有21.9%的人认为科普等同于“冗长乏味的讲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对科普的深深误解,科普作为一种熏陶和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有效手段,科普应该活起来,应该趣味起来,更应该“疯狂”起来。那么“疯狂”科普究竟意味着什么?

  “疯狂”科普意味着需要更多科学家参与,科学家是科普的最成功和最权威的代表,科学家身上有一种天然的科学示范性和说服性,让更多的科学家越来越多地融入科普活动,让科学家用感同身受的科学过程来增加科普人文美,只有这样,青少年才能感觉科普其实很实在,很实用,更很伟大。

  “疯狂”科普意味着趣味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街头科普秀”活动,由各个领域的科学家用最具有趣味性的科学演示来展示科普的魅力,让为什么在趣味中乐于接受科普,在趣味中增加科学的好奇意识,并且能够在趣味中领悟科学对于改变生活,改变国家的重要性。

  “疯狂”科普意味着强烈的吸引力,怎么样才能够把青少年从热衷网络、学习成绩等等领域中吸引过来,这需要科普的吸引力智慧,这样的吸引力越自然,越适合青少年心理,越讲究亲和力,就越能够影响青少年喜欢参加科普活动,多想点子,多使法子,多动脑子,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都需要研究科普吸引力。

  “疯狂”科普意味着印象深刻,曾几何时,科普活动更多地体现了呆板和静止性,更多地包含了听和看的意味,岂不知青少年的天性好动,好刺激,好参与,一句句“严禁XX”的警告语背后,让不少的青少年对科普活动无法留下深刻印象,更多的是淡忘,科普印象不深刻,科普后果很严重。

  面对青少年的科普就该“疯狂”些,参与性,趣味性,吸引力和深刻印象就在“疯狂”中产生,还有多少面对青少年的科普不够“疯狂”值得追问,科普奠基青少年未来的科学素养探索精神,让“疯狂”的科普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来得更猛烈些吧。

稿源:红网 作者:魏青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