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的电影时代:从燕京大学踏入新中国文艺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16:16 中国新闻网

  1月3日上午,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数千影迷自发到场沉痛悼念他们爱戴的这位电影表演艺术家。中新社发 汤彦俊 摄

  1月3日上午,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追悼会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上海各界人士沉痛悼念孙道临先生。中新社发 汤彦俊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如今,那个年代已经逝去,那个时代的明星们,离世者也过半数

  ★ 本刊记者/黄艾禾

  又一位属于上一个时代的电影艺术家走了。

  2007年12月29日,住在上海华东医院里数月,病情已经好转稳定的孙道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这一天,他刚刚过完86岁生日11天。

  消息传出,网络上立时贴满了悼念文章。新浪网上挂出了一个调查:你最喜欢孙道临出演的哪部作品?调查表里列出了孙道临的一系列代表作:《乌鸦与麻雀》(1949)、《渡江侦察记》(1954)、《家》(1956)、《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革命家庭》(1961)、《早春二月》(1963)、《李四光》(1979)、《一盘没有下完的棋》(1982)、《雷雨》(1984)、《非常大总统》(1986)等。结果,《永不消逝的电波》排名第一,赢得53.39% 的票数。

  怀念《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网友,多是记得孙道临扮演的共产党地下发报员李侠的英雄形象,他伴随他们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永不消逝的电波》在70年代中期被解禁公演,看着它长大的孩子,今天应该是40岁上下的中年人了。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李侠在抓他的国民党特务已经闯进他的房间时,仍然面不改色,沉静地在发报机上敲下了最后一句话:“永别了,同志们!”那英雄气概深深植根在了一代少年观众的心中。

  然而,如果年龄再大一点的中国观众,他们记忆中的孙道临应该不是临危不惧的孤胆英雄,而是儒雅清俊、风度翩翩的书生。他多愁善感,柔情似水;他也愤世嫉俗,心中苦闷,充满内心挣扎。

  《早春二月》中的肖涧秋,那才是孙道临的招牌形象,不知赚得了多少女性观众的眼球。在上世纪6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孙道临与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心刚,并称中国电影界的两大当红英俊小生。

  从燕京大学踏入新中国文艺圈

  孙道临原名孙以亮,于1921年12月18日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弟,祖籍浙江嘉善。1938年,17岁的孙道临考入燕京大学,攻读哲学。在这里,他遇到了校友黄宗江。黄宗江当时刚翻译了一个剧本《窗外》,他怎么看孙道临怎么像剧本里的男主角。于是就发生了后来广为人们传说的一幕:黄宗江跟踪孙道临好一阵子,终于情不自禁地向他讲起剧情,并力邀他出演。孙道临答应试试看,想不到演出一举成功,从此一发不可收,又演了《雷雨》《镀金》《生死恋》等剧,成了名扬全校的戏剧明星。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孙道临失学;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始演员生涯。以后,又辗转加入上海国华剧社和北平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抗日战争胜利后,孙道临返回燕京大学继续学业,于1947年毕业,加入北平艺术馆,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1948年,金山组织上海的清华影业公司将《大团圆》改编成电影,孙道临仍扮演三弟,从此登上银幕。

  在解放前夕,中国的电影生产分为几个阵容: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民党官方电影机构“中电”(国民党中宣部所属中央电影摄影厂)、“中制”(国民党政府国防部所属中国电影制片厂)等;民营电影公司(以“昆仑”公司和“文华”公司为代表);香港的电影公司(以“大中华”和“永华”公司为代表);延安解放区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队伍。

  [1]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