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年考证揭秘天心阁身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08:00 长沙晚报
为了挖掘天心阁的历史,冯建平四处收集有关天心阁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图为上世纪20年代的天心阁。
冯建平根据一张1910年由日本人拍摄的老照片,绘制了一幅展示清朝末期至民国初年长沙从天心阁到定王台以北范围的城市风貌图。舒薇 摄 作为古城长沙的重要标志,天心阁已成为星城百姓视野里一道抹不去的风景。但和不少有故事的古迹一样,天心阁生于何时、其城墙为何在长沙遍拆古墙时得以保存等诸多悬疑,也一直在市井间流传。昨日,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会理事冯建平约见本报记者,对天心阁史料有着10余年研究的他,就这座古城楼背后的传奇一一进行了揭秘。据悉,他目前正著书立说,拟将10年考证得出的一些观点进行公布。 揭秘一 天心阁出生何朝何代? ——始建明万历年间或更早 “哪怕是一幅跟天心阁有关的对联,或是一张图片,我都会尽力收集。”今年60岁的冯建平曾在天心阁景区做过管理工作。对历史有着特殊爱好的他发现,有关于天心阁的相关历史记载少之又少。细心的老冯遂从1998年起,开始收集与天心阁“身世”有关的一切历史资料。10年间,他跑遍了长沙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和书店,寻访了不少历史学家,甚至搭车去外地查询资料。 调查中冯建平发现,对于天心阁的始建年代,民间流传很多说法,其中大部分说法认为其是清代修建的。甚至1989年天心阁所编印的《天心公园志》中关于天心阁历史沿革一章中,也称“天心阁始建年代定为乾隆十一年“,这一说法后来一直影响到社会各方面对天心阁始建年代的定论。 “其实,这种历史记载是错误的。”冯建平说,据史料考证,天心阁实际上是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甚至更早,其最初为观星相的灵台。而天心阁最早称“天星阁”,明后期至清初,“星”“心”逐渐通用,到了乾隆年间便正式更名为天心阁。此外,长沙历史学家梁小进也曾查得:一篇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正月善化县知县唐源议向长沙府报送的请示报告中记载,“善化县管辖范围北抵织机街巷、南抵天星阁、东抵王府稻田……”据悉,当时的“织机巷”即后来的织机街今已并入人民西路;“王府稻田”可能是古稻田所在;而文中所谓的“天星阁”则是今天天心阁之前身。这便是当时就有天心阁存在的事实。 揭秘二 天心阁下到底有无城门? ——不排除短时间存在的可能 几年前,本报刊登过一市民收藏的一件古画,画上绘有天心阁。但令人不解的是,古画上的天心阁清清楚楚建有城门!而从当时的一些史料和部分明清老照片来看,天心阁是没有城门的,一时间,这幅古画引来了许多疑惑。 天心阁下到底有无城门?冯建平经过考证后认为,不排除这一城门短时间存在的可能。冯建平表示,可能在某个时期,天心阁下曾经建有城门,但因某种原因被封闭或拆除,也因其存在的时间较短所以逐渐被人们所遗忘。据资料显示,从明末到清初的近半个世纪,长沙城池屡遭战火,多次被攻克,城楼多次尽毁。历任长沙的官员对长沙城池进行多达8次的修建。冯建平认为,在一系列的战事之前,天心阁曾有过城门,因在战争中损毁严重,被临时拆除或封闭了。此外,他还考证认为,嘉庆二十五年,天心阁下的城墙外又加筑了南北两道城,两道城之间筑有一条与城墙顶面相平的横道通向阁楼正中,如果天心阁下有城门,这条道便是当年城门的位置。 揭秘三 古城墙为何免遭拆除? ——名士舍身请命终留古墙 上世纪20年代,随着近代社会不断发展,长沙的部分古城墙不仅早已失去了其军事战略价值,还对扩大城市、繁荣商贸产生了障碍。为此,从清末至民初,政府就多次决议要拆除城墙,1924年开始实施这一工程。但在拆除工作接近尾声时,却仅留下了天心阁这一小段城墙。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段刻满历史痕迹的古墙保留了下来? 冯建平说,追溯其中原因,不得不提到湖南名士曹典球。当时政府提议将天心阁古城墙一并拆除,当时的市政筹备处负责人曹典球先生挺身而出,力陈利弊,并慷慨声言,要“睡在城墙上,与城墙共存亡”,得到了当时众多有识之士的拥护。经过再三呈请,政府才最后决议保留天心阁下城墙。为此,曹典球先生受到广泛赞誉。 此外,冯建平还透露,作为我国八大名楼之一的天心古阁,建阁不久就有文昌帝君与魁星两座神像。只是到清末民初,天心阁成了长沙最热闹的地方,不利于菩萨安身,两座神像才被挪走,目前天心阁正在计划恢复文昌帝君与魁星神像。 “市民如果留存有关于天心阁的文字、图片或实物资料,可以给我们提供更详实的素材,为记录天心阁增添新证。”据了解,目前,冯建平收集和整理的有关天心阁的文字足有几十万字,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将按照对联、诗词、历史事件等分类进行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