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优7号水稻转基因悬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03:42 南方都市报

  出于对食品安全问题考虑,中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上市的态度十分慎重。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于2004年启动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的审批程序,但至今并没有批准任何一例转基因水稻作商业化生产。

  一份截至200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受理转基因安全试验申请1044项,批准777项,其中有446项完成中间试验,198项完成环境释放试验,55项完成生产性试验,73项完成食品安全性检测。上周,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00年至今再没有一项技术获准商业化种植。

  争议转基因

  去年1月,绿色和平组织和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先后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一个高调反对转基因水稻商业化,另一个则高调呼吁中国政府批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

  2006年11月,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再次搁置了商业化生产转基因水稻的申请。从2004年起,转基因水稻商产的申请每年都在安委会的会上讨论,都因分歧太大无果而终。不过,专家透露,转基因水稻已获批进入最后的生产性试验阶段。

  对于“越来越近”的商业化预计何时能通过批准,相关专家称“很难说,只能说一步一步在接近。而且,批不批准还要看国际的大环境”。

  目前,只有美国在小范围内批准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生产,但引起严格抵制转基因食品的欧盟和日本的强烈关注,致使美国非转基因大米国际市场的价格一路下跌。中国的大米和与大米相关的食品也有部分出口到抵制转基因食品的日本和欧盟,这就增加了转基因稻商业化生产的难度。

  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的支持派和反对派针锋相对,更体现在“民意调查”上。绿色和平组织提供的报告中说,根据“民意调查”中国消费者中有50%倾向于非转基因食品(仅有26%愿尝试转基因食品);而支持派提供的民意调查则是:有61%的消费者表示接受转基因食品,有24%的消费者表示中立,仅有9%的消费者反对转基因食品。

  最重要的问题是,人长期食用会有不良后果吗?在这一点上,也没有十分保险的答案。支持派认为,转基因水稻所产出的大米安全性高于常规大米,转基因大米接受过严格的实验检测,对人体没有危害,因为大大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安全性还要高于常规的大米,常规的大米没有接受过严格的科学实验。抗虫转基因水稻产生的特殊抗虫蛋白只对昆虫有作用,在人畜身上没有“靶点”,也就是人食用后应该没有问题。

  反对派则认为,大米是主食的一种,是人需要长期食用的,谁能保证这些大米在10年后或者时间更长不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后果!

  编号32,神秘的稻种

  绿色和平组织人员认为这是一个转基因水稻品种,却混入普通品种中参加区域试验

  在春天里播下种子,张中型从来不关心收成。他只记录这些由种子发芽后长成稻谷全过程的特征变化,比如播种期、生育期、株高,以及各类稻瘟疾病。

  最后,收集起来的数据和收割的稻谷按既定编号交给湖南省种子站,由此决定一个新品种的诞生或者出局。一个新的稻谷品种会给育种者带来上百万的收益,但往往需要三年以上时间,进行若干反复验证,区域试验是最重要的一环。在湘西怀化城郊东北方向约5公里外的田野,一块面积约5亩的种植场,被四周高墙和铁门隔绝,这个封闭状态下的种植场承担着国家和湖南省农作物品种的区域试验,张中型是这里的主任。

  尽管张中型熟悉这些品种的各种特征,但他并不知道这些种子来自哪里,谁是它的培育者。在他的记录簿上,所有这些都由编号代替。

  去年11月,在张中型负责的种植场里,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从编号为32号的新品种的稻秆里检测到含有转Bt基因分子,检验报告显示,这是一个转Bt63的转基因水稻。

  作为一项新兴的生物技术,把一些水稻中本来没有的基因(如细菌的基因)转入到水稻中,使水稻有新的性状,如抗虫、抗除草剂、抗病害,这种水稻被称为“转基因水稻”。

  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能够确保这种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科学界对此一直争论不休,至今还没有定论。国际消费者联会(中国消费者协会为其附属会员)表示:“现时没有一个政府或联合国组织会声称转基因食品是完全安全的。”

  出于对食品安全问题考虑,中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上市的态度十分慎重。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下简称“转基因办”)于2004年启动了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的审批程序,但至今并没有批准任何一例转基因水稻作商业化生产。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农业转基因作物在进行商业化生产之前必须先向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申请安全证明书,然后按照《种子法》的规定通过品种审定,然后才可以在市场上出售。

  来自张中型观测到的数据显示:32号品种,是2006年湖南省中稻迟熟一组区试12个品种之一,在当年的初试中,它平均亩产574.2公斤,居本组第3位,产量、日产量高于对照,增产极显著,丰产稳产性很好。湖南省种子站给的评价是:建议续试。

  32号品种在2007年的区试中,同样出色,张中型表示看好,“如果不出意外,在2008年2月份便可以送到省种子站参加审定,然后进入买卖市场。”2007年12月26日上午,张中型走在田垄上说。此时,田间晚稻已收割,只剩稻茬,以及散落的稻穗,四周寂静,等着旧历新年过后翻耕。

  “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个坏消息,”跟在张后面的是“绿色和平”年轻的项目官员薛广建,去年11月,正是他从张中型的种植场内取走65个品种的稻秆,其中,32号显示为阳性。32号品种脱颖而出的概率越大,薛广建越是不安。2007年11月16日,从设在德国的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产品检验机构―――“欧陆坊”(eurofins)/GeneScan发回了检测报告,确认32号稻秆中检测出含人工合成的内毒素基因cry1A(c)。

  因此,第二次来到种植场取样的薛广建更为慎重,当张中型拿着记录簿领着记者一行找到32号品种的试验地时,薛也掏出随身携带的GPS定位仪,验证两次采样地点的精准性。

  “可以断定,这是一个转基因水稻品种,但它却混入普通品种中参加区域试验,假使通过审定后流入市场,后果不堪设想。”薛广建说。事实上,即便由农业部批准的转基因水稻品种生产性试验,也必须在特定区域进行,并且需要种植隔离带,以防基因向周围植物扩散,造成基因污染。

  现在的问题是:32号是什么品种?它来自哪里?

  一封举报信

  把转基因品种作为普通品种种植,那意味着没有任何安全性措施

  去年9月,薛广建收到一封举报信,内容如下:

  薛老师:您好!

  在和您电话联系前半年,我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该不该揭发这件事。如果把这件事情放在心里,觉得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对不起人民群众(因为科研经费来自人民群众的血汗钱)和子孙后代。久经思考后,还是给您写这封信,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帮助。

  事情的情况如下: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由肖国樱研究员负责的水稻课题组主要从事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在2004和2007年参加湖南省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时,将一转BT基因的水稻品种申报为非转基因品种,这个组合的名称是丰源7号(记者注:此处笔误,应该为丰优7号)。是由父本MKC07和与母本丰源A杂交组配成的组合,父本MKC07是转BT基因的材料,而且今年是最后一年区试,如果不及时制止,很可能会通过区试,成为水稻新组合流向种子市场。

  我们知道转基因水稻品种对人畜是否会产生毒害和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至少需要试验来验证。如果把转基因品种作为非转基因品种种植,那就是在没有任何安全性措施的情况下种植,后果我就不多说了。

  期待您的回音!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立场鲜明。2005年初,“绿色和平”曾在武汉及周边地区采集了25个稻种、稻谷和大米样本,其中19个在DNA检测中呈阳性,显示它们为转基因水稻。

  湖北“转基因水稻事件”触发了中国是否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种植转基因水稻的国家”的争论。

  2005年下半年,一份由16位院士和其他专家起草的《我国转基因作物研究和产业化发展策略的建议》,转交到国务院领导手中。该报告认为,转基因水稻已经完成商业化生产所需的各种安全评价程序和试验环节,未发现存在安全性风险,具备了区域性商品化生产的条件,应迅速批准商品化生产。

  同年12月1日,“绿色和平”针对上述报告公布了一份由英国的两位科学家苏?迈耶博士和珍妮?考特博士共同完成的名为《中国转基因水稻对健康和环境的风险》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在转基因食品安全评估中,以下问题还没解决:转基因会不会带来对人体损害?转基因会不会导致基因产物中出现有毒或致敏物质?该报告还认为:因为转基因的污染,将会造成难以杀死的“超级杂草”和“超级害虫”。

  “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能够证明转基因水稻是安全的”,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个权威机构能够证明转基因水稻是不安全的”,论战双方各执一词。

  “绿色和平”指责有些转基因科学家将科学研究和私利混在一起,如果转基因水稻进行商业化生产,他们将会从中牟取巨大利益。

  事后,湖北省政府委托省农业厅就“转基因水稻事件”发表声明,重申了该省一贯重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的立场。

  虽然政府努力遏制其蔓延,但直至2006年,污染并未停止。2006年,广州货架的食品中仍能发现Bt63,在销往北京、广州和香港的亨氏婴儿食品中也含有。2006年9月,在法国、英国、德国,随后在其他欧洲国家的米制品中也发现了这种转基因稻米。2007年初,日本也发现了有此污染。

  2007年11月,薛广建根据上述举报信前往怀化取样,除了在32号品种稻秆中检测到转基因分子外,在张中型寄来的65个稻谷样品中,也检测到了DNA呈阳性的稻谷。

  今年1月1日,记者和举报人见面。他以知情人身份告知:32号正是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肖国樱研究员选送的水稻新品种丰优7号。

  “丰优7号不是转基因”

  肖国樱说,现在,我们做转基因研究的,都成罪人了,被你们妖魔化了

  “培育出一个新品种来,有的会卖到100多万的价格,因此,每个育种家或者单位都对此非常关心,在区试过程中,想方设法利用实验人员修改数据,产量稍微提高点,抗病虫强度加大一些。为避免不公平竞争,每次省种子站交来区试的品种,都需要重新编号,然后再发到各个种植场,只有编号的人才知道对应的品种名称,以及育种单位。”2007年12月27日,湘西州种子管理站站长周开业告诉记者。

  周开业正是2006年湖南省中稻迟熟一组区试12个品种的编号者,他向记者证实:32号品种确实是丰优7号,该品种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肖国樱研究员选送。

  周开业说,这次区试的12个品种中,如果有可能是转基因水稻,只有肖国樱育种的,“他是唯一具备培育转基因品种条件的人。”

  从电脑里调出被送交湖南省种植站的丰优7号区试报告后,周开业说,“丰优7号在这最后一次区试中增产4.4%,亩产558.6公斤,小组排名第八。剩下的就是进入审定程序了。”

  记者看到,丰优7号是由父本MKC07和与母本丰源A杂交组配成的组合。用三大学术检索,母本丰源A的学术论文有20664篇,与MKC07的相关检索结果为零。

  举报人告诉记者,MKC07应该是一个敏抗虫的转Bt基因的材料,却被以普通品种送去参加区试。

  据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网站上的人物简介,42岁的肖国樱任该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此外还兼任湖南省农业厅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技术咨询专家。

  1998年,肖国樱于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并获农学博士学位后,一直从事转基因水稻研究工作,其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据资料显示,肖曾利用转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出抗除草剂、抗病、抗虫、耐旱、耐涝、耐低磷、高营养品质等杂交水稻亲本几百个,由其育种的转基因抗除草剂杂交稻已进入区试和生产性试验阶段。

  2008年1月2日,记者见到了肖国樱,当问到丰优7号的涉嫌转基因品种时,肖坚决否认,并转变态度,表示不接受采访。

  他在看过记者出示的“欧陆坊”(eurofins)/GeneScan检验报告后说,从检查报告上来看,该稻秆的启动值和终结值确实呈阳性,但“绝对不是我的品种,要么是你们取样错误”。

  肖国樱称,丰优7号是由母本为丰源A和父本为MKC07配组而成,母本为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父本来源于明恢86和R527的杂交后代,均非转基因水稻。

  “父本编号是随便弄的,只要自己能记住就好。稻田里可能有一点异交,我们的东西来源是非转基因的,有没有异交我就不清楚。”肖国樱解释说,异交就是这个花粉吹到另一个花粉中。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转基因研究事业,肖国樱深感不平,“现在,我们做转基因(研究)的,都成罪人了,被你们妖魔化了。”

  “绿色和平它是反对转基因,它这个想法呢,有点古怪。真正的转基因是造福贫困人民,对环境也是有好处的,你像它里面提到的35S启动值,我们吃西红柿,要吃进去多少啊?像它这些东西,纯粹是在无理取闹。”

  在2003年发表的一篇名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及其对我国传统农业的影响》的论文中,肖国樱写道:政府现在采取和欧盟相类似的“绿色壁垒”来应付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冲击,如生产转基因作物必须取得安全证书和通过品种审定、转基因作物初级产品和加工产品必须标示、生产和进出口必须经过严格审批等。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把生物技术和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作物,并迅速占领市场,才是我国种子行业应对国外转基因作物入侵的良策。

  转基因管理有漏洞?

  中国接受了很多转基因试验申请,但是从2000年至今,没有一项技术获准商业化种植

  除了肖国樱在论文中提到的贸易壁垒,转基因产品头顶至今还悬着一个问题:许多风险,比如对环境,以及对人体健康有无伤害,这些都有待论证。

  “目前获得国家农业部审批可商业化的大田转基因植物除转基因棉花外,其他转基因产品尚未形成商品化,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转基因植物安全评价体系仍滞后,二是管理法规运作机制还很薄弱。”2008年1月5日,华南农业大学热带亚热带生态研究所聂呈荣教授在解读“欧陆坊”(eurofins)/GeneScan对32号稻秆的检测报告时说:已经检测到该稻秆DNA中的启动值35SPromoter和终结值NOSTerminator均为阳性,根据进一步的检测报告,又确认了该DNA中含有转Bt63的转基因材料,并且从中检测到人工合成的内毒素基因cry1A(c)。

  此前一天,记者接到一份落款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科技处的传真,传真质疑GeneScan的检测内容,并认为该机构“可能是绿色和平组织的下属机构”。

  “检测数据是否经过国内权威部门认可,取材是否可靠,检测方法是否可靠,检测结果是否能够重复?”传真认为,据该研究所专家介绍,分子检测的假阳性率较高,需要几种方法印证方可以确认。

  “从检测结果来看,这确实是一个转基因水稻品种,”聂呈荣教授表示,单从DNA的启动值和终结值呈阳性是不可能推断出这就是转基因品种,但“欧陆坊”的检测报告对送检稻秆做了进一步检测,已经证实出了转基因Bt633的存在,转基因品种是自然界所没有的,这个结论绝对没错。

  2007年12月26日,记者从张中型负责的种植场内取回丰优7号品种残余的稻穗,用快速检测剂QuickStixStripsforCry1Ab/Ac测出,稻穗DNA呈阳性。目前样品已经送往德国“欧陆坊”(eurofins)/GeneScan作进一步检测。

  事实上,在2006年,周开业也曾怀疑肖国樱送来的是转基因水稻品种,并找到肖问过。周回忆,肖国樱当时回答他,这是普通品种,没有转基因,“他这样说,我们也没办法,便没有过问了。”

  在湖南省农业厅,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刚刚成立,由农业厅科教处主任杨安常负责,他对这类采访持谨慎态度,他表示,“转基因问题比较敏感,我是不会告诉你什么的。”

  被问到如何监管转基因品种时,杨安常回答,“严格依照国务院颁发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执行,申报转基因安全试验必须通过农业部批准,未经批准的,一经查处,育种者将被罚款。”杨拒绝提供近年来湖南省查处违规进行转基因品种试验的相关资料,他也没有回答农业厅是否有能力识别转基因品种和普通品种。

  是否转基因品种,目前只能依靠育种者的坦白。农业厅种子信息科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选育者在送品种前,必须填写是否转基因品种的材料,然后就可以参加试验。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肖国樱的选育材料上写的是“非转基因”。

  薛广建认为,湖北转基因水稻事件凸现的中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管理漏洞问题,目前仍然存在。“如果尚在试验阶段的转基因稻米都管不了的话,我们有什么把握能够管理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可能带来的风险?”

  一份截至200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受理转基因安全试验申请1044项,批准777项,其中有446项完成中间试验,198项完成环境释放试验,55项完成生产性试验,73项完成食品安全性检测。但在上周,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2000年至今再没有一项技术获准商业化种植。

  对于转基因产品,政府的态度是“积极鼓励,谨慎推广”,对于从事转基因研究工作的肖国樱来说,这是他最大的心病。在与记者交谈中他透露,由他育种的转基因抗除草剂杂交稻已进入区试和生产性试验阶段,“前后投进去了10多万元,按照现行法规,是不可获准商业化种植。”

  费用高昂,这是从事转基因品种研究的育种者们的痛处,普通水稻品种参加区试,只需几千元,转基因试验审批,动辄需要十多万,并且投进去的巨额科研费在目前的情况下,无异于“打水漂”。肖国樱说,转基因水稻对人体其实是无害的,“绿色和平”夸大了它的负面效果。

  而这个被质疑为转基因品种的丰优7号,目前正躺在湖南省种子管理站的橱窗里,能否成为种子市场上的新贵,还需要等待一个答案。肖国樱对记者说,“区试完成了,目前只差一个耐高温试验,试验通过后,就可以参加湖南省农业厅的审定了。”

  本报记者 龙志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罗志明侵权举报电话:020-87385923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