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人生 解读幸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0日09:45 中国青年报

  ■陈喜庆

  ■如何找到幸福之门的钥匙?安徽西递古村有一副楹联告诉我们:“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

  去年,哈佛大学由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本·沙哈尔开设了一门“幸福课”,其受欢迎程度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王牌课“经济学导论”。这是为什么?

  幸福是一种积极的主观感受。记得理学大师朱熹曾有“月印万川”之说,即同一个月亮照在江河湖海中,便成了千千万万个月亮。幸福同样如此。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幸福;有人说,有地位、有财富、有权力才是幸福;有人说,平平淡淡才是幸福。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空对幸福的感受也不同。比如,“好了伤疤忘了痛”,人们在生病的时候才更加珍视拥有健康的幸福;“书到用时方恨少”,人们在感到无知的时候才意识到掌握知识的幸福。总之,幸福是人们基于一定价值判断基础上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因事而生,因人而异,因势而变。

  幸福是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幸福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追求幸福是实现个人身心健康的精神动力。据研究发现,与自我感觉不幸者相比,幸福者更少染上疾病,更富有爱心、宽容心和可信度,更精力充沛、具有创造性。一般来讲,幸福指数高的单位,人们工作很累但心情舒畅,富有活力;幸福指数低的单位,人们工作轻松但并不快乐,毫无生机。追求幸福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经济发展是人民所愿,但不一定必然带来幸福,也不一定必然带来社会和谐。研究表明,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幸福指数”远比发达国家高。据媒体报道,不丹的全球经济排名在130位以外,但其“幸福指数”却居全球前列,是世界上最快乐的国家之一。

  幸福的感受往往来自比较。我们常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上肯定很痛苦,比下可能很满足。只要把目光放远一点、心胸放宽一些,不计较、不攀比,淡看得失、笑对成败,就能够始终保持幸福的心态,享受人生的乐趣。当然,这并不是安于现状、失去目标。目标实现是幸福的,而实现目标的过程往往是痛苦的。痛苦的过程是长时间的,而目标实现的幸福感受却是相对短暂的。要获得持久的幸福,要把“过程痛苦”转变为“过程幸福”,就需要制定合理的目标,并善于把这个大目标分解成许多看得见、够得着的阶段性小目标。这样,就可以使你不断看到希望,享受期盼的幸福、奋斗的幸福、成功的幸福,实现全程幸福。

  实现幸福,既需要自身的奋斗和调整,也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拥有充足的物质财富不一定幸福,但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肯定不会幸福。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使人民幸福,首先要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各方面需求。同样,对于一个单位来讲,使人们幸福,也要尽量满足人们合理的利益需求。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关心人们在工资、住房等方面的物质利益,又要关心人们在晋升、提拔等方面的精神需求。同时,幸福既患寡也患不均。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防止苦乐不均,杜绝偷懒耍滑,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发展,最终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会干事、人人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中央统战部副部长)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