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古鬼才”陈一峰驾鹤西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08:57 南方日报

  “讲古鬼才”陈一峰驾鹤西去

  唯一弟子讲述“讲古佬”的讲古人生

  既死莫伤心,好收拾身后事情,休弄得七颠八倒;

  再来还是我,应保留生前资料,不轻丢剩稿残篇。

  ——陈一峰自撰挽联

  在珠三角地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不会对“讲古”没有印象,不会不知道这是广东的民间艺术,是粤语说书。但年轻人中,真正听过“讲古”的可能并不多。而对喜爱听“讲古”的人来讲,生活在江门是幸福的,因为那里有一位“讲古鬼才”,他就是陈一峰。

  1月7日下午,81岁的陈一峰驾鹤西去。逝者已远,但他身穿长袍口若悬河“讲古”的风采却留在了听众的心中。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罗学光说,作为民间文艺的杰出传人,陈一峰的去世是广东民间文艺界的巨大损失。这几年,广东民间文艺家协会为挽救广东珍贵的文化遗产做了一些工作,但还远远不够,陈一峰老先生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精神,值得所有民间文艺家学习。

  陈一峰一生当过小学校长、文化馆馆长、剧团创作部部长,但他最挚爱的职业却是“讲古”。在江门,他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被大家尊称为“江门八怪”“江门讲古第一人”。在他近50年的“讲古”生涯中,有着怎样的坎坷和妙趣?他因“讲古”而使小流氓不敢妄动的故事是真的吗?为此,本报专访了陈一峰唯一弟子、江门市民协主席陈波,请他为我们讲述这位“讲古佬”的讲古人生。

  讲一晚够买两碗糖水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半夜的时候,如果有两个骑单车的人在珠三角的乡间小路上借着月色赶路,那一定是陈一峰和陈波叔侄俩。

  1927年,陈一峰出生在江门外海,从小就表现出超常的语言天赋,上学时同学都爱听他讲故事。1957年,陈一峰被错划为右派,为了生存,他在自己的家乡外海摆下了“讲古”台,从此开始了与“讲古”近50年的不了情。

  白天,他被抓去“游街”,不能参加劳动,也就没有工分;但一家大小就他一个“正劳动力”,为了养活一家九口,他只能晚上偷偷地去“讲古”。每次外出讲古都是陈波骑着单车载他。

  陈波回忆,农闲时,他们叔侄俩常骑自行车去南海、九江、鹤山等地“讲古”。白天没时间,即使有,当时的公社也不允许搞副业,所以他们常常是晚上出去晚上回来。两个人骑一辆车,陈一峰坐在后面,有时候踩一晚上才能到达目的地,而辛辛苦苦讲一个晚上也就4毛钱,刚够买两碗糖水。

  小流氓也崇拜讲古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视还没有普及,有收音机的人也寥寥无几,人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因此听《水浒》、《三国》就成了人们最喜爱的娱乐活动,而讲这些故事的“讲古佬”也就成了老百姓心中的“明星”。

  陈一峰有很多崇拜者,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古迷”。当年听一场陈一峰的“讲古”,就成了老百姓最大的享受。

  有一年大年三十,陈一峰连续讲完两场后准备回家过年,但听众入迷了不准他们走,加钱要他们再讲一场。陈一峰叔侄俩都急着回家过年,不愿讲,但不讲又走不了,最后等讲完加场,他们俩只能在路上过年了。

  又有一次,陈一峰叔侄俩半夜讲古回来,路上碰到了3个小流氓拦路抢劫。陈一峰就说:“我们是讲古佬,你们要听‘讲古’可以,要钱那就是白费力气了。”领头的小流氓一听说是“讲古”的,就猜到他是陈一峰,因为只有陈一峰才会这么晚赶路。小流氓没有抢他们,放他们走了。

  陈波回忆起这个故事的时候语气显得非常自豪。他说:“陈一峰有个外号叫‘一哥’,在江门一带,上到政府官员,下到街头小贩,没人不知道讲古的‘一哥’。”

  夫妻相助走过了逆境

  陈一峰家里是贫下中农,生活拮据,但有个富户人家的女儿却爱上了他。这个不顾家里反对硬要嫁给陈一峰的富家小姐就是陪伴他风风雨雨几十年的夫人陈筱萍。“陈一峰和陈筱萍是一个乡的,从小就认识,但他们能走到一起,最重要的原因是陈筱萍被陈一峰的才华吸引了。”陈波说,陈一峰夫妇是青梅竹马,“他们为了能在一起,曾经一起跑到外地去上学。”

  陈一峰是个急性子,陈筱萍是个慢性子,而且陈筱萍比陈一峰还大一岁。可就是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却在一起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陈筱萍身体不太好,陈一峰就经常下厨房为她做些好吃的。他们有7个子女,但夫妻俩相互支撑着,走过了所有的逆境。晚年时,他们常常手拉着手一起上街散步,成了江门街头的一道风景。

  后继无人曾忧心忡忡

  陈一峰的7个子女中,没有一个愿意跟他学“讲古”的。他想把自己的技艺传下去,发扬“讲古”这门民间艺术,但一直都没找到合适的人,即使在他生病住院的时候,他还在想尽快带几个徒弟出来,但一直未能如愿。而为了让喜欢听“讲古”的人多听几次,80高龄的他常常带病在公园里“讲古”。

  据陈波回忆,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也有一个“讲古”的人想拜陈一峰为师,但学了没多久就做生意去了。这个未入门的弟子曾经为了跟陈一峰学“讲古”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陈二峰”。

  作为陈一峰唯一的入门弟子,陈波也为讲古艺术的失传忧心,“他的子女都不愿意跟他学,一是做这个没钱赚,二是平时听他爸爸讲故事听多了,所以都厌烦了。你要知道,陈一峰口才好,平时跟子女谈话也像讲故事一样。”

  陈一峰一直为“讲古”后继无人忧心忡忡。几年前,他曾写报告给相关部门,希望采取措施支持“讲古”事业,但没有回音。陈波谈起这件事觉得很遗憾:“有些部门肯花大价钱请明星来开演唱会,但就是不愿意出钱扶持‘讲古’事业,理由是开演唱会可以卖门票赚钱,而‘讲古’没什么钱可赚。”

  曾经有人邀请陈一峰去国外“讲古”,但陈一峰拒绝了。虽然他知道海外很多爱听“讲古”的人也是从江门、从珠三角走出去的,还有很多就是听他“讲古”长大的人,可他太爱自己的家乡了,不想离开。后来,他制作了一些自己“讲古”的录音带送给国外的朋友,就在他去世的前两天,还有一位美国华侨专门回乡找陈一峰“讲古”的录音带,但没能见到他的家人,最后是陈波找了几盒送给他。

  ■相关

  陈一峰的“讲古”绝招——懂武功·通方言·擅诗词

  为了提高自己的讲古技艺,陈一峰曾经苦练了两年武功。陈波记得他这么说过:不懂武功就讲不好古,因为不懂武功,赵子龙、张飞怎么与敌人打斗,你就讲不精彩。

  讲了近50年的“古”,陈一峰在珠三角有了一大批忠实听众。陈波说,陈一峰“讲古”这么受欢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很高的古文造诣。他一生爱好古文,写古诗、楹联都是手到擒来,稍加思索就能赋诗一首。

  懂古诗也和会武功一样,是“讲古人”必修的基本功。陈一峰记忆力好,头脑灵活,再加上不懈钻研,所以“讲古”时常因运用古诗出神入化而得到听众的赞赏。陈一峰出版过自己的诗集《一峰诗词集》,也出版过其他的文学作品集,如《熠熠文星》(三卷)、《铁臂挽狂澜》(戏剧集)等。

  陈一峰“讲古”还有个绝招,就是他精通珠三角地区的所有方言,善用各地方言,增加“讲古”趣味。如到南海,他就用南海话讲《三国》,到珠海就用珠海话讲《三国》,到潮州又用潮州话讲,所以每到一处,总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听故事的快乐。有一次在某个小镇“讲古”,当地听众点名要听陈一峰讲《雷锋的故事》。那个年代雷锋比谁都出名,他的故事几乎人人都会讲,但听众要听陈一峰讲,因为他能用方言把雷锋这个人物讲活,就好像雷锋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一样。所以后来,政府机关每次开大会,都把陈一峰叫去讲《雷锋的故事》。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蒲荔子

  实习生段太彬 许敏慧

  图:

  陈一峰被称为“江门讲古第一人”。这是他生前在“讲古”。 资料图片

  陈一峰(坐者)与亲友在一起。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