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车进家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09:14 南方日报

  卫生和谐与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社区健康服务被世界公认,社康中心的医生被居民亲切地称为“家庭医生”。龙岗从建区之初,就积极探索和构建社康服务网络,经过14年的发展,尤其是在2007年,社康中心建设列入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龙岗超额完成了52家社康中心的建设任务,使147个社区实现全覆盖。社康中心较好地为居民提供了健康保障,塑造“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康”的就医观念。

  回眸:14年的艰难探路

  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到现在171家社康中心的开业,龙岗社康中心建设走过了14年的路程。开着老车,穿街走巷,应居民的预约出诊,社康中心医生容永强,在基层一眨眼已是14年时间。

  “社康中心的起步很艰难。”容永强回忆,当年龙岗作出建设社康中心的决定,由于经费、人手的紧缺,社康中心几乎是“白手起家”。

  为了取得居民的信任,社康中心的医生经常到居民家中进行健康家访。资源有限,他们便四处奔波撑起了这个“不赚钱”的行当。

  十多年过去,凭着自己的热心肠,像容永强一样的“老社康”几乎熟悉了所在社区的每一个家庭,让居民敞开心扉接受社康中心的服务。

  就这样,从蹒跚学步,到今天社康中心找到“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康”的定位。2007年末,社康中心已经建成171个,覆盖147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覆盖率达100%。

  顾今:窝心的家庭医生

  今天,有更多的社康中心走进了居民的生活。区卫生局初级卫生保健委员会的徐良玉把工作的努力,概括为“三心”,即“事业心、恒心、诚心”,真诚为居民服务,用自己的行动造就了“小病进社康”的一段段佳话。

  前年年底,刚刚由下李朗村社康中心调回医院本部的陈伟业,在上班一周后又再次调回社康中心。陈医生调离那天,数十名居民围着挽留不让走,其后下李朗村300多人联名书信,说陈医生在本村从医多年,已经与村民融为一体。

  “除了懂得全科医学,更重要的是走进居民的心。”社康中心医生不约而同地表示同一个观点。在布吉,居民笑称陈医生是“聊天高手”,“和他聊天感觉全身轻松”,而容永强也在自己的工作中学会了一口流利的客家话,出诊的时候和居民拉起家常。

  “治病也要治心,在聊天中,你会发现居民的家庭状况和饮食习惯,这些细节都可能是造成他们亚健康或者小病痛的根源。”现在每建一个新点,首先要做的是对周边居民健康状况摸底,进而建立健康档案,再为其提供诊疗服务。

  如今,龙岗共有1552名社康中心医护人员,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429万份。集健康教育、卫生咨询、防病、保健、康复、医疗六种功能为一体的社康中心,慢慢生成一种力量,让健康的快车驶进百姓的家门。

  展望:兼顾健康的公平

  2004年,远在东部的南澳人民医院把救护车进行改造,开创了流动社康的先河,让偏远的居民享受到社康中心的服务,克服了边远地区因居民过于分散,无法集中建立社康中心的问题。

  每周5天,流动社康将会分批走访南澳街道的44个居民小组。小洪是其中的一名工作人员,她试过在渔船上给渔民讲保健,也试过背着药箱给出行不便的年迈老人做身体检查。3年下来,流动社康中心共为7268人次诊疗,人均费用仅为50.22元。

  “除了流动社康,龙岗还在人口集中的工业区,开设了19个专门服务劳务工的社康中心,全区有116个社康中心纳入劳务工医疗保险定点单位。”区卫生局领导介绍,社康中心发展至今,呈现出“一体、多元、专业、创新、适宜”等特点,逐步显出品牌效应。

  短评

  建好与疾病作斗争的“桥头堡”

  1997年,龙岗社康中心仅有8家;2007年末,龙岗的社康中心达到171家,十年岁月,21倍增长。由此可见区委区政府和卫生部门为民办实事的决心和效率。社康中心作为与疾病作斗争的桥头堡,保护了居民的基础健康,它的兼顾公平和廉价优质服务,也让外来务工者和弱势群体一样享有温暖,是顺民心、得民意之举。

  随着特区内外一体化,龙岗各项事业处于关键的发展时期,建好桥头堡、巩固桥头堡,又有了新的理念和举措。社会发展应让居民享有社会成果,和谐发展在于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社康中心的建设,须在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人才培养、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和规范,以实现网络、人员、服务“三个全覆盖”,从而把社区健康服务推向纵深。

  策划 段小贝 余世猛 黄强 叶丽玲 刘婷婷

  文/图 余世猛 刘婷婷

  图:

  流动社康,让龙岗居民平等地享受基础健康服务,健康快车真正快起来。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