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林华——留得笔情在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4日10:4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月24日电 题:悼林华——留得笔情在人间

  记者 王永志

  在北京新年的第一场雪后,2008年1月19日,缠绵病榻经年的林华带着他纯净而天真的魂灵走了。

  从1957年厦门大学毕业后,林华即赴京从事新闻工作,算起来已有半世纪之久。初始,他是在中央台、北京台任广播专题编辑、文教记者;1979年,他因来自侨乡福建晋江和出身华侨之家,调入与侨字号有缘的中国新闻社,屈指一算,也近三十年了。作为一个资深的传媒人和中国新闻社高级记者,林华可谓把毕生心血都献给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在中国新闻社,林华从事过侨乡、文教和专稿等领域的编采工作,并留下诸多名篇。他在晚年总结其新闻心路历程时,极力主张“笔下文章应有情”,提倡“心起,笔落,情生”。他认为,记者的心动了情,笔下必有火花,就会奇光异彩出现。他采写的《胡风的身后》,就是在获悉这位半生坎坷、历尽艰辛的老文化人追悼会迟迟未开,但终有定论之际,经过多方采访,并通过胡风之子、遗孀,乃至孙辈的口、眼,写出胡风一生追求光明、热爱祖国、九死未悔的情怀,表现出浓郁的人情味。他所写的“春雪——悼碧沛”和“丁玲千古情”等悼念性特写,同样具有很强的情感穿透力,在读者和同行间受到好评。

  近半个世纪的新闻生涯中,林华值得称道的是十分重视新闻现场采访,通过独具慧眼的新闻提炼,使作品情景交融,令读者如临其境。像《故宫博物院六秩庆典》、《歌王的告别演出》、《射天者说》、《吐鲁番六记》等都是耐人咀嚼的名篇,值得后来者学习和效仿。林华认为,中新社的文字风格,应该是清新、简洁、朴实而生动的。应借用古文中一些生动、深刻的语言,但这是为了“达意”,而不是炫耀;可借鉴西方记者的语言风格,但切不可一意模仿一连串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倒装句。段落能短即短,但也不要为了追求西方风格而把一个完整的意思弄得支离破碎。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林华在50多岁只身到海南分社担任社长,他曾以兴奋的口吻说,“我就是要棉织被里不睡,到蚝壳里翻跟斗”。在海南开发大潮里,他这个没有机心的文化人,是否翻了跟斗暂且不说,但他在新闻事业上传帮带却是有目共睹,并得到他所扶持的人们的认可。他的热心传承和助人为乐,也是中新社不少与他共事过的后昆所感念的。

  林华曾将自己的新闻作品精选出版一本《笔情》,作为海南名记者新闻作品系列的一种。现在读来,依然很亲切,很有特色,就像新闻界前辈柏生为之作序中所说的:“林华的文章和他的为人一样,厚道,重真,动情。”福建省老领导项南为其题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可以这样说,林华用他的新闻实践和理念,丰富了中新风格。

  林华生前曾用他的笔情,为丁玲、胡风等文化人写过文辞俱佳的报道。现在,轮到没有大红大紫的林华走了,谁来用情用心给他唱挽歌,写悼文呢?作为同乡、同校、同单位的同行,我自觉难当重托,仅借林华在“丁玲千古情”最后一段文字以祭:

  遗爱人间,千古余情。默祝冥福,永恒……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