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跃进注定难实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8日05:30 北京晨报

  县县有大学无异于村村炼钢铁

  欧木华

  教育界知名人士信力建在接受采访时称,应允许县自办大学,中国有2200多个县,如果每个县有一所大学,至少可以增加2000多所大学,这时中国就真正把教育搞上去了。(《新快报》)

  这样的建议,让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过去大炼钢铁时期村村都有土窑炉,如果真的要2200多个县,县县都有大学,且不说存在着教育资源巨大浪费的问题,恐怕那种大学的质量和土法炼钢的质量不会有太大区别。一位网友以非常冷幽默的方式跟帖道:把小学改名为大学不就成了吗?确实,如此迅速而成批地办大学,那么大学退化为中学乃至小学恐怕也并非杞人忧天。

  一县一大学,这追求的还是封闭社会的教育自给自足,如果招生面对的是一个县,这样眼光狭窄封闭的大学能成长吗?能建成世界名校吗?倒让人感觉颇有点大学快餐化的意味。

  2200多个县,这里面有多少贫困县?有些县连中学都办不下去,还能办大学?这样的建议几乎没有现实性可言,如果一旦推行,恐怕百姓又得遭殃了,各种集资摊派都将来了,而且打的旗号自然是“教育利国利民”之类,可最后,这样的做法将很可能是一场不顾及科学的教育“蛮干”。

  当然,信力建的建议也并非毫无闪光之处,比如他说的“在县里上大学,内容也有所不同,多教他们一点实用知识嘛,如何耕田、做手工、环保等等。”这实际上说的是职业学校,或者是农村夜校、培训班,对于这些农村职业培训机构,我觉得确实应该普及,但不能把这些夜校夸张地定性为大学。

  其实,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的问题并不在于大学数量少,而在于我们大学的模式少,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大学数量其实远远不如现在,但那个时候的大学却办得有声有色,培养了不少大师,这里面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办学模式多样化,恐怕也是原因之一,那时候的大学,既有国立大学,又有私立大学、教会大学等,它们之间形成了良性的竞争。这种多模式化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地发挥民间的资本力量。而现在,我国对私人办大学还有诸多限制,因此,要把中国教育搞上去,最终还是应寄希望于放开教育市场,在严把教育质量关的前提下,鼓励私人办大学。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