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京剧改编费加罗婚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02:10 东南快报

  人物介绍>> >

  李卫,39岁,上海人。199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会计系。2006年成功改编并导演中文现代版歌剧《费加罗的婚礼》。2007年身为制作人和导演,为“中法文化交流之春”制作中国首演的法国歌剧《人类的声音》。

  人物印象>> >

  采访定在中午一个小时的休息午餐时间。

  当时,他正和工作人员一起,把沙发、门板、衣架等道具搬上来,一件件亲自摆好。他对道具摆放的位置也近乎苛刻,摆好后还要再跑到台下的观众席上,在不同的位置再三打量它们的角度,不断告诉助手前后左右微调。这还不够,调整完又跑回台上近距离审视一遍。

  他说话速度很快而且不假思索,高雅中常常蹦出“另类”的声音,正说着“文化孤独感”,又转到“艺术家不应该是正常人”的话题。正说得兴起,他看看表蹦出一句:“不好意思一点了,我要工作了。”不得不承认,就像他导演的歌剧,他总能给人带来新颖和惊奇。而说完这句话,他转身又去工作。

  

他用京剧改编费加罗婚礼

  18日晚,厦门艺术剧院,一千多个位置座无虚席。晚上11点,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现代版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出结束,观众起身喝彩,雷鸣般的掌声整整持续了五分多钟。

  除了厦门爱乐、郑小瑛等观众耳熟能详的名字外,这也使得另一个略显陌生的功臣——导演李卫走进了厦门人民的视野。

  加上读书时间,李卫在厦门呆了五年,他称对厦门很有感情,这也促成了厦门成为《费加罗的婚礼》除上海之外,全国巡演中的第一站。

  学会计做导演

  自嘲厦大史上最可乐的一件事

  李卫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父母都从事音乐。虽然从小耳濡目染,但他一开始并没有从事艺术这一行。1986年,他考入厦门大学会计系。虽然学的是会计,他毕业后一天会计也没当过,甚至连和金融沾边的职业都没干过。兜兜转转七八年,他还是回到了艺术这条道路上。

  记者(下称记):你大学读会计系,后来做导演,两件相差十万八千里的事情怎么会联系在一起?

  李卫(下称李):我是学会计,但是从来没干过一天会计,我觉得这是厦大历史上最可乐的一件事。我1990年毕业,1997、1998年才开始进入这一行。我没做过会计师,因为不合格。毕业后做了一些杂七杂八的工作,比如当保安、开火锅店、做播音员。进入这一行是从翻译开始的,做过翻译、舞台监督、助理导演、导演,所以我对歌剧的每一个环节都很熟悉。后来获得法国政府奖学金去法国留学,才开始真正接触歌剧。

  记: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学艺术?

  李:从事导演跟家庭熏陶有关,父母本身是搞音乐的。一开始没有做艺术是因为家里不赞成,父母觉得走艺术这条道路很艰难,学金融生活比较有保障。但是一个人难免受到兴趣的驱使,最后还是走了这条路。

  记:在决定做导演之前,你做过很多职业,一直到1997、1998年才定下来要做这样的事,什么原因促使你安定下来?

  李:爱好,还有认真。虽然会计学得不怎么样,但我还是比较有语言天赋,会意大利语,法语和英语。可以说国内的舞台导演会这么多种语言的应该不多,都是工作之后自学积累的,这也是一种天赋。加上我本身是个不安分、不受约束的人,我觉得搞艺术最可贵的是个性,没个性的只能称作是手艺人,没有创造性。

  选择回国

  称在国外有文化孤独感

  歌剧导演应该是戏剧的专家,又是音乐的内行,李卫无疑是其中的翘楚。2000年他获法国政府奖学金赴法国里昂歌剧院实习,2001年受聘于法国圣埃蒂安市马斯内歌剧院,在那里执导了马斯内的歌剧《罗马》和列昂卡瓦洛的歌剧《丑角》,还曾在上海歌剧院与伦敦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合作的《茶花女》中担任了中方导演。在国外已经有所作为,李卫还是选择了回国。说到原因,他解释为“在国外的文化孤独感”。

  记:当时已经有欧洲剧团聘请你做导演,你也做得不错,为什么还是选择回国?

  李:很多人回国说是因为热爱祖国、想报效祖国。其实,外国竞争很激烈,尤其是歌剧这一行,在国外比较承认我,但是要获得一份稳定的合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虽然住在上海,我也是世界各地来来回回地跑,经常去法国。搞歌剧确实在国外比较好,不过随着发展,国内、欧洲其实没多大差别。和住在哪里没有关系,只是职业生涯的问题。

  在国外也有一种文化孤独感,其实法国和中国一样,都是要靠关系,不像我们说的全看你的实力。我不是特别会处理这种关系的人,再加上现在中国发展很快,歌剧也慢慢开始发展,有很好的机遇。

  记:歌剧是外国的东西,要想学到它的精髓不是就要了解它的文化吗?你的文化孤独感是指什么?

  李:说到底,我骨子里还是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事的方式虽然已经西方化,但在外国毕竟是一个过客。对于一个讲究文化精神层面的人来说,是比较痛苦的一件事情。也有人会把这种关系处理得很好,这是因人而异。现在还好,欧洲也是发展多元文化。再加上小的时候喜欢听戏,受的是传统教育,对于一个文化视觉比较固定的人,即使熟悉法国文化,也会感到血液中的陌生感。

  

  改编歌剧

  自信导演方面较有手段

  2006年,李卫改编并导演莫扎特经典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上海(试验演出)及日本的巡回演出均获得很大成功。该剧用意大利原文演唱,把意大利文宣叙调改成了中文对白,对白里不仅有普通话,而且出现方言、相声和评弹。除此之外,还有东方卫视名嘴友情出演、京剧丑角客串意大利国剧等新颖的元素,被称为“时尚版”、“现代版”《费加罗的婚礼》。

  记:这部剧演出介绍说是豪华阵容,除了世界顶级歌唱家,还有京剧丑角来演意大利小丑,还有东方卫视主持人加盟演出,是不是也有市场和票房方面的考虑?

  李:我觉得不是豪华,是特别。这部剧的演员不全是歌剧演员,我是让合适的人去演合适的角色。这样做不是有意大杂烩,我只加有用的人。小花脸在意大利歌剧也就是小花脸的角色。加入主持人是因为观众对剧情不熟悉,先让他解释一下剧中的包袱,起到铺垫的作用,观看起来效果更好。

  记:为什么不全部用意大利文,把整部歌剧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观众?加入评弹、方言、相声这些不怕被人诟病,或者是破坏原剧的气氛?

  李:原封不动直接拿过来,我认为不是原汁原味。让观众笑,让他们真的了解莫扎特的东西,才是原汁原味。原汁原味的莫扎特的音乐、乐队的伴奏都已经保留下来了,其他方面的创新和改变,将更适应这个时代的观众。拿来主义,自然主义都不是原汁原味。就像电影《影子武士》,改编自《麦克白》,但是没有人说它不是原汁原味。我理解中的原汁原味,是指精神,而不是表现形式的问题。

  再者方言、评弹、京剧不是加,是吸收。这是一出喜剧,里面有很多包袱,只说原文,说出来观众没人听得懂。我是基于故事结构做的改编,这本来就是一部市民化的歌剧,喜剧不让观众笑是一种犯罪。观众关注的是戏,不会去在意你用意大利文唱,用中文说,语言的选择都是为达到最佳效果,不会冲突。莫扎特曾说过,写音乐,要么让教授都听不懂,要么连马车夫都能哼哼”,我认为只要不是媚俗或者低级趣味就可以了。我是一个比较有手段的导演,尤其是改编。导演必须有主意,尤其是面对中国观众,要调动各种手段去刺激他。

本报记者 薛德芳 林雪萍 曾志铭 通讯员 张馨月 文/图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