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雪灾,不妨借鉴国外的做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07:48 大河网-大河报

  □王石川

  这次发生在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天气,使交通、供电、通信、人民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南北气候差异,二是南方相对薄弱的“防寒机制”。(见1月27日央视新闻60分)

  毋庸置疑,一场又一场大雪,给我们上了一堂沉重的课。笔者觉得,《环球时报》2005年12月12日报道的有关美、德等国应对雪灾的举措,值得我们借鉴。

  其一,建立完善的雪灾预报系统。2005年12月,一场暴风雪光临美国东北部。早在12月3日,美国气象部门就发出“灾难性天气”的警告,各大报纸和电视广播提醒市民“今晚大雪将下15厘米,一定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帮助老人和学生等体质较弱者做好防寒准备”。同时,政府向市民公布了御寒指南。当年11月,德国也普降大雪,虽然受灾范围很广,但损失却不大。原来,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立了由气象、电力、交通等部门组成的雪灾防治中心,对强降雪灾害及其他紧急情况进行预测和监测。

  其二,建立完全的应对灾害体系。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在小学就开设专门的课程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大雪、暴雨等各种灾害天气。这样一来,民众在应对恶劣天气的过程中就不再单纯处于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而知道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以2005年美国东北部暴雪为例,尽管雪灾造成15万户停电,但由于人们早就做好准备,家中储藏了防寒物资,因此并未对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同时,由于暴雪灾害预报发布时间早,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环卫部门紧急行动起来。新泽西州交通局准备了600辆扫雪车,并准备随时再雇1100辆车,还准备了15万吨除雪剂。

  与之比较,我国的应急机制往往暴露出迟缓化、被动化的缺陷,如应急机制往往局限在政府层面上,公民既不能及时了解情况,也缺乏积极的应对之策。同时,我们在抗灾设施的配备上,也往往缺乏未雨绸缪的意识,比如有的地方缺少扫雪设备和物资。

  其三,建立必要的惩戒体系。为防“雪后大堵车”,德国法律规定,如果大雪后车主敢把车辆停靠在主要街道两旁阻碍交通的,就将面临数百欧元罚款,同时还得自掏腰包支付拖车费用。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王昂生告诉记者: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在应对灾害的经验和能力储备上,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知耻而后勇,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多向先进国家学习。古人早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教训,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也不能总以“三十年难遇、五十年难遇天气”来自我开脱,要建立必需的制度保障,要完全机制架构,要真正怀有危机意识,最终能未雨绸缪、谋定后动,把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来源: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