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烟与文化的正当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09:05 南方日报

  海上风

  蓝克林(上海)

  1947年1月,“最美丽的存在主义者”波伏瓦手持自己的灵魂伴侣萨特的介绍信抵达美国,开始了她为期四个月的旅行。

  纽约的一切充满了新鲜和神奇,包括那里的街道、酒吧、博物馆、电影院,还有《纽约客》之类的报刊杂志以及来自全球的各色人等。在当年2月13日的日记中,她这样写道:“我喜欢纽约,也喜欢我在纽约的生活……我要离开纽约,我已经离开纽约了。我的心都碎了,好像远离心爱的人。我从未想过我会热爱一个城市一如巴黎……”

  对于这位长期在左岸“花神”咖啡馆浸泡和滋长思想的法国女哲人而言,美国的文化和生活就如此轻易地能使她臣服和缴械么?通读波伏瓦美国纪行的日记,我们很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她当然有很多的抱怨;她抱怨美国表面上的民主制度掩盖了中产阶级为权势阶层所操控的事实,也抱怨在纽约听不到纯正的爵士乐,因为那里的俱乐部装潢“就和来捧场的顾客一样,既不以高雅品位也不以真正的奢华取胜,只散发出暴发气息;所到之处,都是这种钞票的味道”。

  最使她牢骚满腹的,就是在纽约没法享受真正法国意味的咖啡生活。尽管华盛顿广场附近一家叫作“杂物店”的咖啡馆铺上了红色瓷砖地板,沿墙排列了安静小桌,体现了主人重建法国“双叟”或“花神”的意图,但是,“纽约就是缺乏咖啡馆生活的正宗氛围”。没有了正宗的咖啡馆生活,文人们的生活只会变得“窒息与要命的孤寂”。

  的确,正是在法国,咖啡馆生活“提供了作家与艺术家工作一天后所需的友谊纾解、竞争以及谈话刺激”(波伏瓦语),咖啡馆的文化艺术沙龙,体现了法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某种程度上也维护了法国文化的正当性。咖啡馆是塞尚、毕加索、海明威、萨特和波伏瓦们经常光顾的场所,是后代小知识分子的精神麦加。上世纪60年代,萨特口叼烟卷,与波伏瓦等人在“花神”咖啡馆看报聊天的多幅照片,差不多成了全球知识分子理想生活的样榜。

  只是,萨科齐看到这些照片,恐怕会无动于衷的,因为正是在这位法国现任“绯闻”总统的倡导下,法国所有公共场所从今年第一天开始正式实施全面禁烟运动,波及作为其文化象征的咖啡馆、酒吧和夜总会。尽管有66%的法国普通民众支持该项法案的出台,但是,没有吸烟者的咖啡馆还能称得上是法国的咖啡馆么?许多知识分子对此痛心疾首。法国的《先驱者论坛报》就发表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国家正在逐渐失去传统文化的肌理,其中不无痛苦。”围绕咖啡馆和香烟的争论,涉及深刻的文化认同;萨特和波伏瓦地下有知,也当徒唤奈何吧?

  本版专栏作者漫像由夏彩霞作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