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太多”成大医院“愉快的烦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9日09:51 扬子晚报

  “当初,医院日门急诊量设计最高为3500—4000人次,如今已超过1万人次。去年医院接诊病人达262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病人越来越多,真让我们喜忧参半。”23日下午,省人民医院院长王虹教授心情复杂地“盘点”医院门急诊盛况,病人太多已成为该院“愉快的烦恼”。王虹为此发出呼吁:采取更加“刚性”的措施,引导普通病人向社区分流。

  王虹告诉记者,去年省人民医院门急诊量正常都在7000—8000人次,高峰时常常突破1万人次,年门急诊量比2006年增加了20万人次。与此同时,住院病人、手术病人也同步增长,双双打破历史纪录。为了尽可能满足患者看病需求,医院使出“浑身解数”:能利用的空间全部“饱和”,延长时间挂号,专家门诊加号,普通门诊中午“连班”,短信、电话预约全部上阵,20多名护士流动导医。

  对于“病人太多”,王虹笑称有“三喜”。一喜:百姓在解决“吃饭”问题后,对以增进健康为目的的“吃药”越来越重视,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二喜:百姓有病就往大医院跑,说明社会对大医院非常信任,对优质医疗资源很渴求,作为院长毫无疑问感到开心、自豪;三喜:近年来,江苏医疗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绝大多数农民、城镇居民都有了医保“靠山”,不用像以前那样“小病拖、大病挨”,保健需求被充分释放。

  王虹坦言,“三喜”的同时也有“三忧”。一忧:“病人太多”让大医院不堪重负。医生普遍“超负荷”,专家门诊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也没有,不少专家每逢门诊干脆半天不喝水或一大早就吃干饭。由于病人太多,专家花在每个病人身上的时间相对减少,病人因“等了老半天、看病几分钟”而时有怨气,专家则因太累而难以保持“好脸色”。二忧:“一般化”的诊疗业务耗费了医院大量精力。大医院的主要功能是解决疑、难、重、急、杂问题,而由于社区医疗的社会信任度尚未完全建立,患者“到大医院看小病”现象还较普遍,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没能全用在“刀刃”上。在省人医接诊的病人中,约1/2—1/3都可以在社区解决。三忧: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大医院看小病”,一方面会造成优质医疗资源“大材小用”、社区医疗资源“难尽其用”;另一方面,也会增加百姓看病的时间和费用成本,因为到大医院看病不仅要排长队,检查、治疗的档次也相对较高,花费自然较多,就像到“五星级宾馆喝茶”一样。

  针对“三忧”,王虹建议,加快完善“小病进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体系,采取更加“刚性”的措施引导“小病进社区”。如:将医保制度与社区首诊制度“捆绑”在一起,进一步提高“小病进社区”报销比例;拉开大小医院价格差距,用“经济杠杆”引导病人向社区分流;加快落实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制度,使目前较普遍的“大医院首诊”逐步向大医院只接受转诊病人过渡;大医院要针对不同层次需求开展分层服务,其中基本医疗服务与医保制度“对接”,非基本医疗和特需服务政府不承担责任;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力促城市医生“下基层”,帮助基层卫生机构培养人才、提高服务能力;公立大医院还应在“疾病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提高全民公共卫生素质,减少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减少盲目求医和不必要的花费。 本报记者 蒋廷玉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