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一“趁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0日04:00 大洋网-广州日报

  

腊月廿一“趁墟”
每到“廿一墟”日,墟上就人山人海,是杏坛、勒流、众涌、锦丰等地百姓购置年货的主要地方。
腊月廿一“趁墟”
时至今日,还有商贩保持用船只运输年货“趁墟”。图中的小桥,左边通往现在的新墟,右边通往清朝所设的旧墟。

  本报顺德讯 (记者陈丽莉摄影报道)前日是腊月廿一,已年近岁晚,番禺、新会及周边镇街的居民和商贩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却满腔热情,不畏严寒到顺德杏坛北水村“趁墟”。相传,乾隆年间开墟至今,几乎每年“廿一墟”日都会下点雨,让人感受到一种奇妙的趁墟的神秘色彩,这就是北水充满乡土气息的“廿一墟”。

  渊源——

  货船遭遇风雨就地设摊

  “锦鲤北围”是西江甘竹下游支流区域的一部分。相传在乾隆年间,甘竹滩水流湍急,礁石多,被称之为“锦鲤北围”。当时,该滩是广州、佛山到江门的往返乡渡必经之道,乘搭乡渡的主要是来往探亲的人以及从广州进购缸瓦等货物的商人。

  乾隆年间的某年腊月廿一,开往江门的乡渡在北水附近的“锦鲤北围”遭遇狂风骤雨,被迫进入北水内河的“社学榕荫”下避雨,而且滞留多天。由此,船主们担心年货积压变质,回到江门时年货销售高峰期已过,货物不能卖个好价钱。一位路过的老者见状后,建议说:“今天刮大风下大雨,你们估计又走不了了。假如明天雨水减少,你们可以早些起床,在此设墟,这些货物在这里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第二天,虽然还下着绵绵小雨,但是货主们相信老人的话,开始设墟,结果生意出奇红火,当天所有的货物售罄。货主们为了感谢老者的指点,后来每年腊月廿一都到此设墟。

  简陋的墟虽然不像现在的大型超市那样货物齐全,但是,“廿一墟”提供的是符合当地百姓需求和极富地方特色的年货,时至今日依然是杏坛、勒流、众涌、锦丰等地百姓购置年货的主要地方。

  现场——

  当天人流量达1万余人

  前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年货摊位设置在“社学榕荫”前的地堂上,而且延伸到村口牌坊处,大约2公里长。制作精美的缸瓦、造型如球的煎堆、各种各样的鲜花、品种繁多的糖果等是墟上主打年货。虽然寒风凛冽,细雨绵绵,但是购买年货的顾客们风雨无阻,一家老少、男女朋友、同学亲戚等三五成群顶着严寒“趁墟”。

  据介绍,每年一次的“廿一墟”,开设时间一般是从天亮到黄昏,摊主多数是多年在北水赶墟的老摊主,他们都是自发从新会、番禺等地来到北水赶集的。

  据悉,在珠三角地区,家家户户过年时喜欢买慈姑,希望图个好运连连的意头,而前些年就一直有对番禺的老夫妇坚持每年都用货船运输慈姑来赶墟。一位卖香菇、木耳等干货的姚伯介绍,他在北水设摊已经有11个年头,每次都是专门从新会赶来。为了能在北水的“廿一墟”选择一个好摊位,他说,“我提前一天就已经来这里设摊搭棚了。”据粗略统计,当天人流量达1万余人。

  相关

  链接

  据当地乡志记载:“乡镇贸易之场,百货骈阗,其朝趋而午散,远方咸集者,曰墟。备朝夕之求,供饔飧之用者,曰市”。

  通常将供应日常用品的地方称之为墟,将提供食品的地方称之为市。另外,在不同地方,“墟”与“市”则有不同的区分,如新兴则有“在城为市,在乡为墟”;东莞则有“大曰墟,小为市”的区分。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