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雀》到《立春》 李樯与顾长卫渐行渐远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0日18:51 中国新闻网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李樯+顾长卫的编导组合,从《孔雀》走到了《立春》,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编剧对于时代与个人命运的理解,却渐行渐远

  ★ 本刊记者/孙冉

  继2005年《孔雀》的成功之后,顾长卫推出了新作《立春》。

  两部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依然是与老搭档李樯合作,同样讲述既定时代背景下,北方小城市中一些小人物的命运。

  只是《立春》的时代比《孔雀》推后了十几年,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春色时光。

  不同的时代基调,两部片子却呈现了相同的人物命运走向:时代的前进并未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实质的改变,有理想、或者干脆说不安分的人永远都是个悲剧。

  而编剧李樯对自己两部作品的表达原意是完全相反的,一个是清教徒式的压抑,另一个是火烧般的热烈。

  这次在电影表述上的分歧,背后是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编剧时代际遇的反差。分歧从《孔雀》就隐约开始了,只是当时处于蜜月期的两个人,尚未察觉。

  两个版本的《立春》

  王彩玲是北方小城市里一个普通的音乐教师,此外她还是个普通到近乎丑陋的女人:臃肿、龅牙、满脸痤疮和黑斑。她惟一的不普通,是能饱含深情地唱意大利歌剧。

  王彩玲虽然人在小城市,心却时时生活在首都北京。她频繁往来在开往北京的火车上, 做着自己的歌剧梦,并在寻梦的过程中认识了和自己一样执著的“疯子”们:多年考美院无门的黄四宝,对歌剧一见钟情的工人周瑜,被人当成二尾子的芭蕾痴迷者胡金铨等等。

  《立春》的人物群像简直就是《孔雀》中殉道式般追逐理想的“姐姐”的延展。只是他们理想的结局都一样,在现实跟前跌得粉碎。但,王彩玲直到最后还是高昂着头的,导演顾长卫始终对她心生敬意。导演安排让这个女人就算放弃了歌剧,也没有妥协到最低点——随便找个男人嫁了。而是靠卖羊肉辛苦营生,她甚至还领养了一个兔唇小女孩,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

  导演对于主角的良苦用心,到了后来,变成了一种过意不去。顾长卫在电影结尾为王彩玲圆了一个梦,让她热泪激情地在北京音乐厅高歌,并打出“谨以此情此景献给王彩玲”的字幕。导演说有向王致敬的含义,虽然看上去有些矫情。

  而编剧李樯最念念不忘的是,他写的是一组群像戏,并无偏重某一个角色。说白了,就是三男三女追逐艺术梦的故事,每个人都有完整的来龙去脉,有着自己独特的闪光点和人性的可爱面。

  可后来却变成了王彩玲的独角戏。除了胡金铨是李樯专门为演员焦刚量身定做的,才得以保留,其他人物的命运都变得模糊了。

  最大的改动是结局,李樯原剧本给了王彩玲一个比较说得过去的圆场,她后来做了传销,成了大款。在梦想的城市里,有了车,有了女儿,还有了一条狗。对物质生活心满意足的她,偶尔想起从前,感悟是“过去就跟爱过的男人(一样),虽然发生了性关系,但却忘了他的所有细节。”

  而黄四宝和周瑜,两人后来都成了成功的商人,他俩回忆从前,一个说“我其实就不是搞艺术的命,那时流行搞艺术,我就跟着凑热闹”,一个说“我当时就想找小蜜,才留一长头发”。

  绕了一圈,王彩玲才明白,自己之前遇到的是两个伪艺术家,真正热爱艺术的也只有她。李樯觉得,总不能让有理想的人一辈子什么都得不到吧,他认为这个结局处理或许更宏大、更悲悯。

  两代人不同的春天记忆

  李樯和顾长卫的经历不同。当后者志得意满的时候,李樯还差不多是个怀揣着王彩玲一般梦想的外省青年。

  顾长卫对于文革的记忆,覆盖了他整个中学时代,而这时正是李樯的童年时光。

  [1]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