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同舟共济真正理解“有缘修得同船渡”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2日04:32 钱江晚报

  主人公:

  杭宁公司长途班车司机 方小明

  路线:

  杭州出发,走杭宁高速到江苏溧阳,转走104国道到南京,再返回杭州

  回家过程:

  杭州到南京 18小时 南京回杭州 9小时

  感受:

  风雪面前,似乎没有陌生人概念了,大家都变得更加团结,这让我想起了非典时期的互相扶持和同舟共济。

  这趟去南京,平时3个半小时的路我走了整整18个小时。

  一个旅客感触地说,再过多少年,都不会忘记这一次的回家路。对我来说,也是如此。

  车子打滑的时候,那么多人不用招呼就下来帮忙推;凌晨怕我瞌睡,几个旅客不时过来跟我说上几句;孩子铺着纸板在车厢地板上睡得香甜;路过见到抛锚车,谁都愿意伸手帮一把……似乎在大风雪面前,陌生人的概念都不存在了,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同舟共济吧。

  1月30日上午10点:出发 大家心事重重

  我的车是1月30日上午10点出发的,车上一共有38名客人。

  杭宁高速浙江段的情况还算顺利,可一过父子岭卡口进入江苏段情况就糟糕起来了。

  那里的积雪要厚很多,不少路段结了厚厚的冰。很多时候,路上就只有一个车道可以通行,排着的车流看不到头。旅客中有人急起来,互相打探着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我跟他们说,不要急,车子既然已经出发了,总能顺利到的。这是安慰人的话。其实,说这话的时候,我自己心里也没底。

  天色一直阴沉沉的,大家心情都不好,车厢里听不到一句说话声。

  1月30日下午5点:车打滑 旅客主动下车推

  路况不好,大堵车。

  我把车子挂在一档,尽量稳着油门。稍有点变化,车子就容易停下,停下就麻烦了。可是,就在开到江苏宜兴不到的时候,一辆货车抛锚横在了路中央。我只能把车尽量往路边开,路边不仅有雪,还有冰,车轮不断打滑。

  完了,起不了步了。车上的人们都知道出了什么事,也不知是谁招呼了一声,呼啦啦下来了十五六个大男人。也不用我多说,大家就帮忙推起了车。

  等我们的车发动起来后,我去看了看抛锚的货车。那是辆去安徽的车,司机是个40来岁的男人,胡子拉茬的,估计是好几天没睡好觉了。他正费力在冷风中挖雪,想让车子重新起步。我给他拿了个挖雪的铲子,然后动手帮起了忙。这样一来,车上的旅客又下来帮忙了。

  在灾难面前,大家团结得像一家人。

  1月30日晚上10点:接到女儿电话 向家人报平安

  天黑了,车子的速度还是慢得让人心焦。路况更差了,车子就像迷了路的孩子一样。

  我们从江苏溧阳下了高速,转走104国道。这个时候,又起雾了。冰、雪、雾全都赶在一块来了。更要开得小心翼翼了。

  车内开着空调,大部分旅客都睡着了。晚上10点,我的手机准时响起,电话那头,传来女儿的声音。女儿今年21岁,在美院读大学。

  女儿叫我慢慢开,不要着急,还说相信我的水平,一定可以把客人安全送到家。这姑娘很早就养成这个习惯了,每次我要开夜车,她都会准时打来电话,问问我是否平安。

  凌晨时分,不时有旅客走过来,跟我们说上几句。我从心里感激他们,他们是担心我们打瞌睡。

  1月31日早晨5点:车到南京 欢喜传遍车厢

  终于看到南京城了。这个时候已经是1月31日早晨5点多了。到家的欢喜刹那间传遍了整个车厢。

  他们一个个笑着跟我说再会,说着这段回家路太难忘了。真正是明白了什么叫“千年修得同船渡”。

  我笑着和他们摆摆手,不知怎么地就想起了非典时期,想起了那时大家互相扶持互帮互助。那种同舟共济的感觉,和现在迎战风雪何其相似。

  在南京休息了3个小时,我和搭档返回杭州。到杭州是1月31日下午5点半,用了9个小时。本报记者 葛晓娟 整理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