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千姿:一个造船世家的百年风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4日01:01 中国新闻网

  

八闽千姿:一个造船世家的百年风云

  图为陈盛恩老人(右)端详着大儿子陈明仔展示木船建造技艺。中新社发 郑长灵 摄

  

八闽千姿:一个造船世家的百年风云

  图为陈盛恩老人(右)在儿孙们建造铁壳船的企业里参观。中新社发 郑长灵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福安二月三日电 题:一个造船世家的百年风云

  作者王志凌丁立凡王旺声

  从清代嘉庆年间至今二百多年建造木船的历史,让福建福安溪潭镇沙岩村在福安船舶发展史上刻下了隽永的名字。相传,这里曾是福建福安船舶制造业的发源地。

  “村子三面是水,土地又少,造船是最好的营生。”八十四岁的陈盛恩老人戴着鸭舌棉帽,漫行在溪边林间的造船场里,“视察”着儿孙们操持祖传的技艺。他是村里较早开始建造木船的名门之后,家族技艺世代承传。

  “我造的船多着呢!渔船、渡船、运输船,各式各样的都有。”提起往日的辉煌,这位两鬓斑白但依旧精神矍铄的老人略显激动地比划着,“大大小小不下八百多艘木船,最大的五百多吨。只要你手艺好,船走到哪儿,名声就传到哪儿。远到闽南的惠安、浙江的杭州,各地客商慕名上门来定造,忙都忙不过来。”

  在他的记忆里,这片造船林地有过一百多艘木船沿溪一字排开同时建造的红火光景。无论吨位大小,一有木船完工下水,工匠们便兴高彩烈地燃起鞭炮,各家各户端来好酒好菜,在林子里张灯结彩摆上几桌,喝上一宿。“就像过年一样,热闹喜庆。”

  坐在树桩上,陈老爷子摩挲着下巴回味着。子承父业,他的四个儿子少壮学艺,承传家业,也在这片林子里施展着拳脚。老大陈明仔,今年五十三岁,十五岁从父学艺建造木船,至今也有近四十个年头了。前一阵央视热播大剧《船政风云》中的四艘道具木船,就是他花了二十多天赶造出来的。电视上一露脸,全村哗然。

  “以前一年能造二、三十艘木船,供不应求,现在却大不一样了。”说到时下光景,陈明仔这位憨厚的工匠露着无奈的笑容,“造一艘三吨左右的木船,两、三个星期忙下来,扣除一切成本费用,才剩七、八百元,效益跟同等吨位的铁壳船要相差好几倍。”他和老二还在林子中坚守着,而他的两个儿子及老三、老四早已带着家传技艺离开村子,建造铁壳船去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福安民营船舶修造行业的异军突起,铁壳船舶修造、改装、拆解日益红火;再加上森林资源保护,木船建造原料愈显紧俏,交通闭塞的沙岩村风光不再,木船订单、建造吨位逐渐萎缩,越来越多的年轻工匠背井离乡投奔沿海各大船舶企业。

  “短短三、四年里,六百多人的村子就走了四百多人。”兴衰变幻,陈老爷子看着祖传技艺悄然远去,而他的儿孙们在赛江两岸星罗棋布的新兴船企里续写百年船村的新故事。

  三十五岁的陈文,陈老爷子家族中的第三代传人,是村里最早跳出老行当、开始修造铁壳船的一位。一九九一年,年仅十九岁的陈文带着家传的造船技艺和熟练的焊工本事,投奔甘棠镇外塘村一家造船企业,成为了沙岩村制造铁壳船的“第一人”。

  “这几年福安船舶业的发展特别快,赛江两岸到处都是船舶企业,有一技之长的工人大家争着请。活儿一个接着一个,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环顾四周焊花闪烁的繁忙场景,陈文一脸快意。单单他手上,这两年就从村里带出了十多个老乡,逐一成为了船舶企业里的坚实“焊将”。

  对于未来,他和他的老乡们充满了信心。他所从业的丛贸公司是当地一家颇有规模和影响力的船舶修造企业, 已和世界第一流的航运公司德国康帝航运公司签约,承造七点五万吨、五点七万吨巴拿马型散货船各四艘,创下福安船舶发展史上批量订单最大、吨位最大、合同金额最多的“三个之最”。

  木船、铁船,老船、新船,百年风云变幻,陈氏造船世家的故事依旧在悠悠赛江两岸延续着。如今,福安船舶产业已从默默无闻的民间产业发展成为当地工业支柱产业,跻身福建省四大船舶修造基地之列,并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民间船舶修造基地。(完)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