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建海洋“千里眼”“顺风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07:53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宋鹏霞) 足以引发海啸的海底地震刚刚萌动,我国沿海预警便迅速传播开去;当台风还在西北太平洋上“赶路”,陆上专家对其成因及变化趋势就已了然于胸;若要深度探寻我国某片海域,点击鼠标就能身临其境……这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有望在上海逐步实现。记者日前从国家海洋局东海信息中心获悉,《“数字海洋”上海示范区实施方案》已经获得国家批准,上海将建设守护海洋的首批“千里眼”和“顺风耳”。

  什么是“数字海洋”?国家海洋局东海信息中心副主任林勇介绍,国际上“数字海洋”还没有明确定论,但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研和资金投入的重点。发达国家形象地称之为将海洋装进“芯片”的工程,通过海量的数字信息与模型,使我们能够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物理要素数据转变成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最有效的工具。我国也正在构建“数字海洋”的信息基础框架,争取与国际前沿技术同步。上海于2005年7月开始着手研究“海洋综合观测及安全保障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通过在东海上建设一座设施先进的海洋综合观测与试验平台,提高地震、海啸等海洋灾害预警时间和预报准确性,以及进行千里之外的船型识别和导航等服务。“数字海洋”项目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将由国家海洋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唯一的一块示范区,重点区域包括长江口和洋山深水港附近水域,并延伸至东海上部分我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据悉,整个项目预计于2010年全面建成,其中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已率先启动建设。

  依靠多维“千里眼”,“数字海洋”将紧盯示范海域。在这个系统中,卫星、遥感遥测飞机在天上飞,岸边观测站、浮标、船、地波雷达等“驻守”海面,光缆和传感器在海底“瞪大”眼睛,分分秒秒记录、回传大海的“一举一动”,再加上远程互动的立体实验室和信息基础平台,大海宛若被“装”进了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多维度上的“一举一动”均一目了然。综合它们采集来的信息,可以绘制成一幅“数字海洋”地图,使用者触摸上面的某一点,那里当前时刻的水温、流速等数据便一览无余。

  海洋灾害在“数字海洋”面前无处“遁形”。“数字海洋”能在防御包括地震、海啸在内的海洋灾害上大显身手,其灾害预警时间和预报准确性将比现在大大提高。人们将能在视频上看到直观的虚拟图像———台风在海面上形成、移动、登陆……这都由“数字海洋”的超级计算机“导演”,它一旦接收到前方传感系统的异常海洋数据,就能对台风行进路线、风速浪速、影响区域、损失估算等进行海量计算,建立全三维可视模型,为防灾减灾提供精确预判。此外,暗礁、海雾、洋流,以及石油泄漏等都能预先预测,事后追踪。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