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文化的生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07:57 光明网-光明日报

  

庙会文化的生命力

  激活传统文化基因③今年春节,北京的庙会呈现出大旺局面。据报载,北京14个庙会共有390万人参与,说明这种传统文化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自1985年春节,地坛公园在沉寂20多年后举办文化庙会,随后数年间,北京龙潭公园、大观园、莲花池、颐和园苏州街、白云观、东岳庙、厂甸等庙会纷纷亮相,再现神韵。

  不曾改变的文化“基因”

  据北京史研究会理事、民俗学者李鸿斌介绍,北京最早的庙会产生于公元1229年的白云观,当时仅是一种宗教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融入了集市交易活动,庙会又得名“庙市”。因过年休闲需要,庙会上又增加了娱乐性活动,大大增强了人气和吸引力。他说,庙会作为民间普遍的结社形式,展示民俗民风,有效地将人与自然、现实与历史、宗教与世俗、娱乐与旅游融合在一起,深受国人欢迎。逛庙会逐渐成了中国人过年的重要活动。

  如果说生活在农业时代的人们喜欢逛庙会的话,那么今天人们同样喜欢逛庙会又该如何理解呢?究竟是什么吸引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人们依然对庙会有浓厚的兴致?

  京味儿作家刘一达认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庙会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沉淀、凝结出自己特有的文化——感恩祈福、营造祥和,彰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古代的庙会有杂耍、踩高跷、抖空竹,现代的庙会有舞台剧、多媒体互动、异国风情表演,尽管变换了形式和内容,但庙会特有的文化核心没有变,贯穿于庙会上种种喜庆活动的,依然是人们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精神,也许这正是延续至今的庙会文化“基因”。

  推陈出新的承载形式

  “庙会年年逛,今年景不同”。1985年的地坛春节庙会重点在于恢复传统,只有一些简单的民俗表演和游艺活动。“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新的时代元素已经纳入到传统之中,这就是与时俱进。”李鸿斌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北京各个庙会主办方不断创新,逐步引入了现代手段,注意结合社会热点,提高互动性,增加时尚性。例如地坛庙会今年有集视频和交互手段于一身的“新媒体互动艺术”游戏方式,有奥运火炬手、著名电视主持人与游人见面,游人与演员共同表演魔术等,还设置了奥运专业项目体验台,以及时尚气息浓厚的系列舞台剧“HelloKitty——梦幻之光”表演。继去年推出吉祥物“铢铢”之后,今年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又推出了取材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的吉祥鼠。除此之外,戏曲、歌舞、杂技、民间工艺也鲜明地体现出了时代变化。

  新的表现形式,新的活动内容,避免了繁琐的礼节和陈旧的仪式,增添了时尚气息。如今的庙会,早已不是旧式庙会的复制和翻版,它是在经过自身的扬弃之后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契合。

  不断扩大的社会效应

  庙会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行线上不断充盈,它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专家认为,其一是生活压力释放地。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忙碌的工作使人缺乏自由感。逛庙会,一个“逛”让人体味出闲散、自由、放松之感。人们说,这是“兴高采烈赶庙会、欢欢喜喜看热闹,快快乐乐讨兴趣”。其二是民俗文化展示台。刘一达说:“现在没有太多其他形式能够像庙会这样集中展示民俗了。”在庙会上,人们可以看到民间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和民俗展示,其中有平时难得一见的“泥人张”、“胡同张”、“燕京八绝”等。地坛庙会自2007年开始的拜台仿清祭地表演,是对最能体现庙会原始意义的民俗活动进行的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场”上的民俗精品摊位、“老北京生活物件展”,更让游人近距离地接触到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其三是假日经济新亮点。近几年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长假出游,其实庙会消费也已成为“假日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地坛庙会就曾拍出过12.05万元令人咂舌的摊位,说明商家趋之若鹜。

  庙会文化的蓬勃发展无疑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的又一亮点。它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但无论怎么演化,不能断却的是中国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庙会文化的生命力

  北京地坛庙会上的传统舞狮表演 王建国摄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