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古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11:39 安徽市场报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在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而我国在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河北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大跨径石拱桥。这座桥建造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它气势宏伟,造型优美,结构奇特,远远看去,好像初露云端的一轮明月,又像挂在空中的一道雨后彩虹,十分美丽壮观。

  这座桥是我国隋朝时期一位普通的工匠李春设计监造的。虽然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它至今仍巍然屹立,雄姿焕发。大桥全长52.82米,桥两端宽度为9.6米,中部宽度9米,主桥孔净跨度长达37.4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单孔石拱桥。该桥河心不立桥墩,石拱跨径长达37米多,这样的大跨度,在当时是一个创举。

  在拱的样式上,李春采用了扁弧形,但如果在37米宽的河面上也采用半圆拱的话,拱顶将高达近20米,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十分不便。李春创造性地改用平拱样式,把桥造成扁弧形,使石拱高度降到7.23米,拱高和跨度的比例大约是1∶5。这样,桥面坡度平缓,便于车马行人往来,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快,以及增加桥身强度和稳定性等优点。

  为增加泄洪能力,李春还独具匠心,在大拱两肩上各设两个小拱。它既可以节省石料,减轻桥身自重,又利于宣泄洪水,达到了建筑和艺术的完美统一。成为我国桥梁工程技术上的一项伟大成就,它比欧洲19世纪中叶兴建的同类拱桥早了1200多年。另外,桥的望柱、栏板上都雕刻有花卉和兽头图案。形象逼真,非常精美,堪称隋唐时期雕刻艺术的佳作,给人以美的享受。赵州桥的成功在交通、建筑以及艺术等方面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后代又建造了许多类似的大型拱桥,仅现在已经发现的就有十几座。

  北京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京城西南13公里、丰台区宛平县城西门外,跨永定河之上,它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联拱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于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历史。在金代,卢沟河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津,同时亦是军事要地。

  该桥曾于元、明两代重新修缮,据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因洪水泛滥,冲毁此桥。桥的东北边的十二丈重新修筑,即今东边算起的第一、第二两孔是重修的,其余各孔则是金代的原始建筑。桥全长212.2米,宽9.3米,计入两端桥堍总长约266.5米。全桥共有11个桥孔,各孔的跨径和高度均不相等。采用两边桥孔小、依次向中央逐渐增大的韵律设计建筑法,形成了优美的桥型。早在金代,此桥就被列为“京师八景”之一。

  全桥有十个桥墩,基础为木桩基。其宽度为5.3米至7.25米不等。每个桥墩上游的迎水面上,砌成分水尖,每个尖端安装着一根边长约26厘米的锐角朝外的三角铁柱,这是为了保护桥墩,抵御洪水和冰块对桥身的撞击。在桥墩、拱券等关键部位,以及石与石之间,都用银锭锁连接,以互相拉联固牢,可谓“石工鳞砌,坚固莫比”。

  卢沟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石栏柱北侧有140柱,南侧有141柱,石栏柱高1.40米,两柱间距约1.8~2.0米,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望柱中间嵌有279块高85厘米的栏板,栏板内侧与桥面外侧均雕有宝瓶、云纹等图案。每根望柱上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数目不同的石狮,其中大部分石狮是明、清两代原物,这些石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许多小狮或藏或露,变化万千,难以计算之故,所以自古有“卢沟桥石狮数不清”的歇后语流传。今人统计共有498只。

  在桥的两端各设有华表4根,高约4.65米,整体比例十分协调。桥畔两头还各筑有一座正方形的汉白玉碑亭,每根亭柱上有盘龙纹饰雕刻。尤以桥的东端北侧御碑亭的石碑上,刻有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卢沟晓月”最为知名。桥两头的石狮、碑亭加上华表、栏杆、御碑亭、碑刻等,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桥头建筑。

  十三世纪末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卢沟桥为“汗八里的美丽石桥”。它是中国北方现存最古的大型联拱长桥。“卢沟晓月”也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泉州洛阳桥

  洛阳桥建在泉州城东20里的洛阳江入海口处。据蔡襄撰写的《万安桥记》记载,这座桥“垒址于渊,酾[shī师]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宽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糜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为安,民莫不利”。由此可见,洛阳桥已具有较大规模,对于沟通泉州港口至福州和京城的官道,乃至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座桥已经历代多次修缮重建。现存的洛阳桥是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重建的。桥的北端筑有桥堤,桥由堤接出,有40孔,通过江中小岛后,继续南展有七孔,接入桥南端桥堤。全桥共有47孔,长为540米。若把两端桥堤计算在内,则桥全长为834米。桥每孔有花岗石梁七根,每根梁高约50厘米,宽约60厘米,长约11米。桥面两旁护以石栏,有石柱500根,石栏长度与桥长相同。但栏板、石柱今已不全。桥墩砌体相当庞大,两端砌成尖形,以分水势。此外还有石狮28只,石亭七座,石塔九座。1932年在原每个桥墩上又添建一个矮墩,在其上置钢筋混凝土板以通行汽车。但原石梁仍在原处未动。

  洛阳桥最初建造是十分困难的。这里濒临海湾,河道宽阔,水流湍急,时有风潮,“西有滚滚万壑流波之倾注,东有澒[hòng讧]灏澎湃潮汐之奔驰”(《泉州府志·洛阳桥》),水势险恶。在建桥之前,人们经此来往靠的是渡船,经常发生翻船事故。为了祈求过渡平安,这里渡口便取名为万安渡,故桥建成以后也命名为万安桥,它所以另外起名洛阳桥,则是因为架在洛阳江上。洛阳桥在建桥技术和工艺上有许多创新:首创了筏形基础;应用和发展了尖劈形桥墩;利用了潮汐的涨落浮运和架设石梁;利用了牡蛎胶固桥墩。

  洛阳桥整座桥全部用当地产的花岗石建成。“飞梁遥跨海西东”,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它建成后,成为泉州与内地交通的重要通道,人们去舟而徙,易危为安,故洛阳桥有“万安济众”之誉。在洛阳桥建成的影响下,福建一带,特别是闽南地区掀起了一个建桥的热潮,先后建造了数十座大中型石梁桥。

  潮州广济桥

  广济桥又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安县潮州镇东,横跨韩江。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潮州知军州事曾汪主持建西桥墩,于宝庆二年(1226)完成。绍兴元年(1194),知军州事沈崇禹主持东桥墩,到开禧二年(1206)完成。全桥历时57年建成,全长515米,分东西两段18墩,中间一段宽约百米,因水流湍急,未能架桥,只用小船摆渡,当时称济州桥。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并增建五墩,称广济桥。正德年间,又增建一墩,总共24墩。桥墩用花岗石块砌成,中段用18艘梭船联成浮桥,能开能合,当大船、木排通过时,可以将浮桥中的浮船解开,让船只、木排通过。然后再将浮船归回原处。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开关活动式大石桥。广济桥上有望楼,为我国桥梁史上所仅见。广济桥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桥,属于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中国桥梁建筑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