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幅“打伞图片”为何引来“漫天砖雨”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03:1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文/本报记者 邱瑞贤 图/廖新波博客 昨日凌晨近2时,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忍不住在自己的博客上又转载了一篇关于“打伞事件”的评论文章。 从2月1日起至今,他在博客上与一把“雨伞”较上了劲。 “惹祸”的是他本月初随手给自家博客《冰封连州》配上的一幅图片——廖新波正俯身和当地农民交谈,头顶赫然出现一把下属为其撑起的花雨伞。这在不少网民眼里成了“极不和谐”的一幕,留言中不乏尖锐批评。4天后,廖新波主动在博客里回应了网友的批评。 由此“这事大了!”一场关于“为领导打伞对吗?”的大争论在网上迅速燃起。有人认为那把伞是显示“官本位”的“特权伞”,但也有人认为把“打伞”符号化没必要;有人直指廖新波为一幅公开的图片支付了一种“必要的代价”,也有人把事件上升为官本位与民本位思想在现实中国的一次激烈较量。 为何一幅图片能引发如此轩然大波?背后也许折射着我们所忽略的意义和价值。 “我知道大家骂的不是我,而是一种现象。”风波的激烈程度出乎廖新波意料之外,但他却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思考。两年前,他曾接受本报专访谈论“开博”信心,并一度被认为是级别最高的“官员博主”。昨日,这位副厅长再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从2006年初“开博”至今两年多来,这次的“打伞风波”被廖新波坦言是他写博客最复杂最具难度的一次挑战。春节后上班这段日子以来,就连不少同僚看到他都关切地打听“情绪有没有问题”。而面对记者,廖新波始终笑声朗朗。 下属打伞引来网友尖锐批评 事情要从2月1日说起,这一天对廖新波来说和以往任何一天都没什么不同。晚上10时,他照例坐在电脑前,写自己的博客。“把这个思想的港湾经营好”,他两年前开博时说过的话成了一种坚持的内在驱动力。除了周日给自己放个假,他基本上每天都要更新自己的博客,也因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菠菜粉丝团”,浏览量已高达100多万。 这天他写的博客名为《冰封连州》,记录自己在春节和卫生系统一群同事组成慰问团到连州访贫问苦送年货的经过。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他给博客配了4幅图片,不乏意趣。其中,在第三幅图片上,廖新波一行正访问一个全村最贫困的三兄弟大家庭。廖新波俯身问,“你们就是喝这些水吗?” 图片的上方,一把蓝色的花雨伞却颇为显眼,是站在廖新波身后的一名下属伸手举到他头顶上的。从廖新波的神情看,他似乎没有留意到自己头顶的这把雨伞。 就是这把雨伞,引起了部分网友的敏锐注意。廖新波的博客挂出两天后,2月3日晚上评论集里出现了两条与众不同的批评—— “看到举伞的一幕,心里感受到很多滋味,领导就是领导,衣食无忧倒也罢了,出门随行打伞开道,得浪费多少纳税人的银子!领导不是没有手举伞,而是习惯被人伺候!低檐内的老农不知何时过年,皆因始终处于被役使之境!” “那张举伞的照片就别发了,丢人,都什么年代了,老百姓啥没见过?还这样拍马屁!波子,你是个不错的领导,别被部下给害了。” 到目前为止,这篇博客的浏览量为16000多次,评论数量近百。这两条语言“尖锐”的网友评论显然是其中最“扎眼”的两条。 作为一名热情的博客“发烧友”,廖新波从不掩饰自己对博客回应的重视,他很清楚自己博客的浏览量和评论量。他曾告诉记者,自己对网友的评论每条必看,而且只要觉得有必要都会回复。 不删帖迅速回应掀风波 在看到这两条评论那一刻,廖新波几乎没有太多的犹豫——因为只隔了一天,2月5日一大早,他就在自己的博客做了一个让人惊讶的举动。当然,他自己肯定没能想到,这个举动将引发一场多大的风波。 这一天他给自己的博客命名为《为领导打伞对吗?》在内文中,他直言自己的不安,并直接把那两名网友的评论贴了出来。然后是斩钉截铁的一句话——“网友‘看图说话’是对的,有伞遮天,不容抵赖!网友对这种官本位现象深恶痛绝我深有感触!”再接着解释当日的状况,并表示“途中……我并没有打伞,因为我知道,我们的温总理都亲自打伞,我这个小小官有什么理由让人打伞呢?” “(当时)雨也大了起来,团员们看到我在专心询问,不自觉地将伞撑了过来。我想这个团员的动作是很自然的,并没有巴结之意,也没有故意违反我的意思。也许,你和他对村民、对长辈、对同事、对领导、对爱人也有这份关心和敬重!” 虽有辩解,他也坦率地承认,“那张照片是我们整个行程中最不恰当的瞬间,就是给记录下来了。” 同时,他表达了自己对此事的态度:“网友的批评给我敲起警钟,虽然我一再强调不要给我撑伞,但是还是撑了。我为什么不把这张照片给删除呢?我觉得,还是尊重事实,‘立此存照’好些,警惕后人,也没有什么不好。” 如果说第一篇“肇事”的博客只是掀起了网络的“微澜”,廖新波这篇带点自辩色彩的博客可谓掀起了网上的滔天巨浪。 网友直问:“恨那个下属吗?” 这篇博客充沛的“讨论价值”迅速地被其门户网站所发现,以“为领导打伞对吗?”为主题立即被放到了首页做链接。果然,网友点击和评论如潮。截至目前,该单篇博客的浏览量高达近19万,引来近700条网友留言。 “没想到,真的没想到。”如今回想起来,廖新波唯有呵呵一笑。“很多人说我根本不用理会那两个网友留言,因为不回复就不会有这个风波了。但是我不这样想,虽然他们只是评论中的两条,但是也足够引起警醒了。而且我觉得很中肯啊。” “当然,最关键的是作为官场中人,我和他们其实有共鸣,我自己也很不同意官僚作风,他们提醒了我。”廖新波这样解释自己当初选择写下这篇“热博”的初衷。 然而,他的这篇博客却无疑进一步引燃了大家对“打伞”事件的激动情绪。在对该博客的评论中,对“波子哥”的正反意见泾渭分明。正面意见认为廖新波回应是“智慧和诚实的结合”;反面意见是对廖新波的辩解相当不以为然。 在廖新波自己看来,他认为自己的博客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正是因为“我为那个为我打伞的同事说话,说他是‘情不自禁’就把伞移了过来”。 如今回想起来,他认为自己“其实没有必要在这里讲述这个问题,如果我把这个过程讲得太细了,可能会越描越黑。但是事实上,如果这个老汉没有戴帽子的话,我想我的同事会把伞移到他的头上,这是我一种善良的猜测,所以我主张我们任何人不要总是往不好的方面去想,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向好的方面去想?比如打伞,从关爱的角度讲,当然我的身份不同,可能我这样说会引起很多网民的责骂声,所以我也在检讨这些事情。”他坦言,写博客让他也“学会了很多”。 有意思的是,他透露,“还有网友直接问我,恨不恨那个给我打伞的同事,给我惹那么多麻烦。” “说实话,从政治家的角度,我当然应该讨厌他,我现在满身是嘴都说不清;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又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我明明知道他不是故意的动作,当然无可非议,而且应该为这种融洽的真挚关切而感动。” “也有人认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廖新波是关心下属,不是因为下属做了一个不恰当的动作去责怪他,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一个人突然拿一把伞到你的头上,你是用什么态度制止他这种行为呢?是责怪他,还是劝他呢?这就是领导意识。如果因为这个事件来骂我的同事,我会为他觉得很委屈。”他补充说。 网上调查七成人反对“打伞” “打伞事件”讨论不仅仅存在于廖新波自家的博客上。在近一个月时间里,它俨然成为各方热衷评论的兴奋点。 近日,有网站还专门就此事件进行了一项有53420人参加的调查。结果显示,73.12%的被调查者认为,下属为领导打伞不对,“领导下基层应注意形象,不要给人以习惯被伺候的印象”,21.11%的被调查者认为“上下级间的礼貌行为不等于拍马屁”,5.77%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好说”。 显然,不管初衷如何,对“被打伞的领导”持批评意见的网友仍然占大多数。有网友直接指出,“他如果的确是被误解了,恐怕也还得继续被误解下去,他也要继续‘委屈’下去,为一张公开的照片支付‘必要的代价’。” 不过,对此廖新波却很是看得开。“批评的声音占了大部分。其实我对这个问题,早就有心理准备了,如果没有心理准备的话,就不会开一个博客。” “我本身与网友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所以从‘打伞’事件里面,知道很多网友是针对这个事件,对事不对人。这样折射出一种社会现象,网友对目前官场里面存在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抱怨,在这样一个敏感的‘点’上提出来了,造成强烈的反应。” 他进一步认为,“至于如何来平息这个事件?其实不是我们一个网站,或者一篇文章就能够解决的,需要一个沟通。” “说实话,作为一个‘官’,我经常活得挺矛盾的,到底是否要做出一个官的样子?我不希望老打官腔,怎么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怎样才有所谓真正的‘官民融洽’?”廖新波说,这个问题他还在思考和探索。 “打伞事件”的“必要代价” 即使已经处于漩涡中心,廖新波也并不反对网友认为他在支付“必要代价”的观点。“干部形象只要是真实的,大家就有目共睹。了解我的就会体谅我,而如果不了解我的,我为何要怪罪他们呢?不少熟悉我的网友说我是替罪羊、牺牲品,我觉得即使这样也没问题啊,如果通过我能让大家看到问题所在,我不是也很伟大吗?”说到这里他忍不住大笑起来。 事实上,公众为一幅图片所燃点的“激情”也正在于欲看穿这种“偶然事件”背后的“必然性”,透视风波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也许更值得我们去思考。 “春节回来,偶见网上热议廖新波副厅长遭遇‘打伞’风波,话题甚是有趣,话题之兴奋点绝非‘打伞’本身,而是就此事折射出来的目前种种社会和谐之现状与民众不同的社会心理。”一位网友的说法或许比较能说明问题:“各位不妨静下心来想一想:下级给上级打伞自何时起成了瓜田李下之嫌疑?下级给上级打伞自何时起成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罪过?”他认为,“如同医生一样,中国官员们长久以来已被严重妖魔化了!中国官员被妖魔化的程度有更长的历史,甚至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社会的不和谐或是社会的断裂根本上来说不是某个群体的原因,也不是某个人的原因,不是打伞人的原因,也不是被打伞人的原因,不是医生的原因,也不是患者的原因,而是制度的原因,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这位网友发问,“作为社会中的一粟,为共建和谐社会,我们自问:自己都能做个称职的公民吗?能尽到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尽到的义务吗?” 对话廖新波 “官员博客”能走多远非我能决定 官场的错综复杂是永恒的话题,一张打伞照片也许只是一个窗口。也许从两年前开博那一刻起,廖新波就多少有点低估了官员开博客的难度。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他忍不住坦言,这是一个越来越大的挑战。 “写博客越来越难” 记者:两年前您在中国官员中率先开博,而且由于您的级别不低,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最近又经历这么大的风波,有进行过反思和总结吗? 廖新波:无疑,我认为自己开博客是一个很大胆的尝试,但我觉得现在还不到总结的时候。有一点是肯定的,博客始终只是自己思想的港湾,而不是工作平台。经常有网友到我的博客上写小纸条、留言,问我对一些政令的解释,或者向我投诉等。这些我一般都婉言回绝,让他们找适当的渠道解决。不然我就变成网上办公了,那还要行政机构干吗?(笑) 记者:这个事情发生以及由此带来的压力,有没有动摇您写博客的信心? 廖新波:我还是会坚持写下去的,但是我将更认真地思考怎么把握这个写作。最大的难度是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如果我只是应付,我可以不断地转载或者淡然处之,但这明显不是我开博客的初衷,我不希望自己的博客写得庸庸无为,看到有网友有时说我不像过去的“波子哥”我都会挺难过的。 其实很多同僚也和我探讨关于写博客的话题。我毕竟带着官员的烙印,如何在这种写作中尽量避免受到官场的潜思维、潜规则影响?我想尽量是做到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或不谈工作以内的事,靠个人素质和涵养来维持博客的吸引力。 记者:两年前当您刚开博客的时候就有人提出疑问,官员博客到底能走多远? 廖新波:说实话,官员博客能走多远,这不是我个人能决定的。这次的风波很多人都说真够复杂的,能应对成这样已经难能可贵了。 (沉思)官员开博客确实有很大的压力。有时你面对那种政治的攻击、无中生有的攻击,你怎么应对?挑战和考验无处不在。坦白说我觉得博客写到现在,是越来越难了。但是一开难停,只能自己把握。我希望自己能写得更好,写作的态度更不回避。 “出现耐受性不足为奇” 记者:一直很想问,您写博客这么高调,有没有考虑上级领导的心情? 廖新波:厅长或者更高的领导有没有对我的博客提出异议?可以说没有,但是一些建议是有的。 记者:中国官员对互联网舆论的态度正在改变,从开始的惊慌到现在的应对。比如最近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开设博客,回应网友的不满。这意味着他认识到了网络的作用。 廖新波:(笑)他以前跟我说不写博客的呢。不知道他是打算长久写还是就这件事而写,如果只是为了让自己有个说话的机会,这样的博客可能不会写太久。 记者:有人认为,随着网络舆论的增多增强,官员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耐受性”。 廖新波:我个人认为,我自己不会产生“耐受性”。我不赞同出现“耐受性”,但是这个“耐受性”即使是产生了,也不足为奇,因为有很多先例,比如很多网站都是没有更新的,看来看去都是那一篇文章。而我的博客,我经常在更新,有时比大网站更新得还快。当然我不是表扬自己,我是说一种态度,一种对待网络的态度,是积极的、被动的还是消极的。 网评摘录 警惕把打伞“符号化” 在为廖新波打伞的这个“事件”中,给领导打伞就是享受特权的“符号”,廖享受打伞就是享受特权;而作为对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自己撑伞,就是没有特权。我自己曾经做过小领导,在某些特定场合给别人打过伞,别人也为我打过伞。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符号化”思维方式的问题就在于缺乏这个“活的灵魂”。 舆论没必要这样敏感 曾有网友曝光一些地方领导各种场合有专人撑伞、前呼后拥的威风形象,而与之对应的是“温总理自己打伞在泥泞中行走”的形象。不过廖新波贴出的这张撑伞照,与那种献媚与炫耀的官场恶习并无啥关系,下雨了帮身边的人打上伞,这是人之常情,是一份很正常的关心和敬重。区区一个礼貌行为,发生在上下级之间就是拍马屁了吗?舆论没必要这样敏感。 官本位和民本位的现实较量 毫无疑问,人们对打伞事件的热烈讨论,并不是春节之后的醉人醉语,恰恰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带来的民本意识高涨的反映,是官本位与民本位思想在现实中国的激烈较量。二千多年前,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言论是说给治理国家的帝王们听的,而今天,从上而下日渐浓厚的民本意识则是中华民族再现辉煌的必然历史走向。 新闻链接 又有卫生官员开博 本报讯 在广州市政协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市卫生局副局长曾其毅有关“中国看病不难不贵”的言论,在网上引起了不少网民的不满。2月23日曾其毅迅速开写博客,对此事作出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