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调查不能只看就业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08:42 东方网-文汇报

  本报记者姜澎

  影视制作专业的毕业生去当了美术教师,机电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是楼盘销售……春节过后,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应聘高峰再次来临。记者发现,虽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一份关于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却显示,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记者了解到,部分高校甚至名牌高校少数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几乎没有一个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专业有关。有关专家提出,对于这一现象,高校在完善学科设置时应当高度关注。

  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较低

  “有文化单位来找我们要人,我们的相关学院也推荐了学生去面试,可最终结果却是没有一个学生被认为符合单位要求”、“我们学校联系的制造企业来招聘,结果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只有一个被录用,即使是这个被录用的学生,从事的也是销售等与技术毫不相干的工作”……这是一些高校负责就业的老师的苦经。

  某工科学校哲学系的一名学生称,到了毕业时,由于学校的哲学专业本身在专业领域内排名就很落后,因此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而另一所高校传播专业的学生也告诉记者:就业时的专业对口率连少数民办高校的同类专业都比不上,如果能够到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处理,就已经算是最对口的岗位了。

  类似的情况在高校都不少见。虽然有专家认为,学生就业时不拘泥于所学专业,正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但是实际上,关于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发现,有85%的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所学的专业,45%的毕业生认为用人单位非常看重自己的专业背景。

  大量学生专业不对口造成资源浪费

  如果一个专业有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的岗位都与本专业无关,那么学校就应该考虑专业设置或者是人才培养模式是否有需要改进之处。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服务指导中心负责人刘建新的话。

  不少专家提出,在通识教育完全实施的情况下,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比较高,适应性相对比较强,就业时可以淡化专业背景,适应大多数行业的需求,但是在目前通识教育并未完全实施,高校的教育仍然以专业为导向的情况下,这一现象的日益严重,就应该引起高校的关注。

  教育界有关专家称,近年来不少高校出于学科发展的考虑,不论是原先偏文科还是偏理工科的,都对学科设置进行了全面完善。虽然这一做法对学科的发展以及通识人才培养有利,但是由于学科分类的原因,以及通识教育实施尚不彻底的现实,结果往往导致一些专业的毕业生在专业领域内的就业竞争力不够,甚至有些学生就业时不能凭借本专业的优势,而只能依靠平时恶补的各类证书来寻找合适的工作。专家认为,对于学校来说,如果不及时发现这一情况并改善,就会造成教学资源浪费。

  就业调查须考察学生专业对口度

  就业调查不能够每年只看一个就业率,还必须考察学生就业时的专业对口程度。教学部门应及时根据调查情况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这是不少专家的建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这一做法。从今年开始,上海交通大学一年一度的就业调查将由教务部门共同参与。学校将根据每年的就业情况以及专业对口程度,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

  有关校领导称,虽然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目前仍然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但每个专业的学生、尤其是一些新开办专业的学生能否在这个专业领域内有竞争力,则是学校目前关注的问题。学校希望通过就业调查,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以及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四年专业知识,最终在就业时难有用武之地,造成专业教育资源的浪费。

  据介绍,学校每年将首先分析预测社会需求,根据分析情况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还将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学科以及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并且根据社会需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通过这一方式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失之处,并且据此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大有益处。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