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故事:兰州解放前夜“庆仁堂”的枪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7日09:37 兰州晨报

  讲述人:贾怀德,83岁,系省中医院退休人员。

  王静,62岁,系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退休人员。

  1949年8月25日晚,也就是兰州解放的前一夜,凌晨大概是2时多的时候,突然从与当时的省政府一墙之隔的“庆仁堂药材店”传出了激烈的枪声……

  拥有五间铺面的“庆仁堂药材店”当时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两层楼,其所处的位置就是现在的张掖路新华书店一带。那么,一个药材店里怎么会有枪声呢?那一夜,“庆仁堂”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2008年2月下旬的一天,已是耄耋之年的贾怀德老人对50多年前自己亲历的那一夜记忆依旧清晰。

  “那天晚上是我的师兄,也就是庆仁堂’的少东家王宜之让我和另外两个店员一起打开了店里大门的,门刚一打开,呼啦一下子冲进了几个扛着机枪的解放军……”

  关于那一夜解放军进入“庆仁堂”的事情,王静是在10多岁的时候,听父亲说起过一两回,是她父亲回忆起过去时偶然提及的,“父亲说的很少也很简略。”所以,王静只是大概知道那一夜所发生的事情,具体的情况就不知道了,“贾伯伯当时就在我们家的店里当店员,对那一晚发生的事他很清楚。”王静说的贾伯伯就是贾怀德老人。

  “我是10岁出头从陕西老家来到兰州的,是来投奔兰州舅舅的,老家里是没法呆下去了,国民党军队到处抓壮丁,那个时候我舅舅在兰州的一个布店里当店员,为了躲避被抓去当壮丁,也为了能找口饭吃,小小年纪的我就从陕西跑到了兰州。来到兰州后,经舅舅介绍,我就进了‘庆仁堂药材店’里当学徒。”贾怀德老人的记忆惊人地好,他说他到“庆仁堂”的时候,“庆仁堂”的掌柜还是王宜之的父亲,而比他大两岁的王宜之还是个学生娃,整天穿着一件长衫去学堂读书。“因为王宜之比我大,所以我们平常都称他师兄,虽然我们嘴上称他师兄,可实际上我们心里都清楚,他(王宜之)就是‘庆仁堂’的少东家,因为和老掌柜的一样,王宜之也是他们王家的单传。”

  贾怀德老人说,那时,作为店员他是无权“管”少东家的事的,不过,后来发生的那些事情让他觉得他们的这个“少东家”不简单,“我一直觉得他和共产党有联系,不然的话,解放军怎么会进入庆仁堂’?而且刚解放的时候,还专门有一个解放军跟着保护他,就怕他被国民党残余暗害了。”

  兰州解放前一夜的“庆仁堂”

  (说起曾经位于张掖路上的“庆仁堂药材店”,现在上点年纪的老兰州人都知道,因为“庆仁堂”不仅仅是兰州城里一个老字号的药材店,规模也比较大,最主要的是“庆仁堂”的一个标志———一个“老虎”。

  当然,这个老虎绝不是一个真老虎,而是一张完整的真老虎皮,在老虎皮里面填充一些东西后变成了一个威风凛凛的老虎模型。

  王静说她很小的时候,就见过这个“老虎”,这个老虎不仅仅是“庆仁堂”的标志,也可以说是兰州城的一个标志。以致,自从有了“老虎”之后,兰州人说起“庆仁堂”,则干脆不说“庆仁堂药材店”了,而直接变成了“就是橱窗里摆老虎的那一家”了。

  等到兰州解放的时候,贾怀德老人早已从学徒出师成了“庆仁堂”店前柜台上穿着长袍的负责抓药的店员了。贾怀德老人在“庆仁堂”呆了16年。)

  在1949年8月25日那一晚之前,兰州城里已经打了几天的仗了,(炮声枪声)有时候集中,有时候比较稀疏,但是没有断过!城里几乎所有的店铺都关门了,“庆仁堂”的门也有好几天没开了,关门主要是害怕被流窜或逃亡的国民党残兵抢劫。

  那天晚上,师兄王宜之出奇地呆在店里没出门,平时他多不在店里,晚上也常出去。好像在等什么人或者似乎预料到会发生什么事似的,那天晚上都快凌晨2时了,但是他还是没有丝毫要去睡觉的意思,当时,除了我之外,还有一个姓张的、一个姓胡的两个店员也一起陪着他守在前堂没有睡觉。平常我们店员就住在“庆仁堂”里面,当时,老掌柜一家住在别的地方。

  凌晨2时多的时候,我们就听到外面响起了几声哨子声,还听到人群的跑步声,就在这个时候,师兄王宜之突然对我们三个人说,去把门打开!说真的,当时我们三个都有点发蒙了,你想啊,那阵子可是兵荒马乱、枪子乱飞的特别时刻,一旦打开店门,万一遭到抢劫怎么办?何况枪子是不长眼的,再不幸碰到枪子,那就连命都没了!

  可就在我们三个发愣的一刹那,师兄王宜之又一次催促我们立刻将门打开,看着"少东家"的脸色变了,我们三个只好硬着头皮跑过去把门打开了。

  “庆仁堂”的大门是用一根长木杠划住的,等到我们刚刚把木杠取下来,大门就被推开了,从门外立刻闪进几个身影,为首的一位是拿手枪的解放军,感觉这位是个解放军军官,他的身后跟着一个通讯员模样的士兵,士兵手里拿着一部电话机。随即,那位解放军军官手一挥,又从门外跑进来几个士兵,这几个士兵扛着三挺机枪,在解放军军官的指挥下,几个士兵扛着机枪直接上了“庆仁堂”的二楼,上了二楼后,他们又搭着梯子直接上了楼顶,三挺机枪就架在楼顶,枪口方向朝着东面。那几个解放军士兵在爬上楼顶的时候,因为梯子窄小,楼顶又高,上了一次没上去,一旁的解放军军官着急了,立刻大声喊了起来,在喊声中几个士兵总算是爬上楼顶了。楼顶是我们平常晒药材的地方,我们平时也爬上去过,说实话,不好上!

  几分钟后,我们就听到机枪扫射的声音———突突突。那个时候,我们已经被另外进到店里的解放军士兵安排集中到一间房子里,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被要求不能随意走动,师兄王宜之和我们在一起!

  解放军进门的时间大概是凌晨2时30分左右,撤退的时候快天亮了,时间差不多是在5时左右。印象中,那位解放军军官也姓王,因为他离开“庆仁堂”的时候,不仅和师兄王宜之说了几句话,而且还给师兄写了个纸条,纸条上的内容好像是他还会回来的,回来后来找师兄。

  我们是第二天的中午开的门,随后,我们就知道兰州解放了!

  (在由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办的一本名为《民讯》的杂志上,在1999年出版的第2期上,有一则刊登王宜之先生逝世的消息,消息的标题是《民建甘肃省名誉主委王宜之因病逝世》。该文章以简洁的文字,回顾了王宜之先生的一生,其中,关于王宜之先生在解放前的一段岁月,文章这样写道———

  “王宜之早在青年时期受中共兰州地下党员的影响,拥护中国革命,曾掩护中共兰州地下党的活动,救护过死难烈士的亲属。1949年,为迎接兰州的解放,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庆仁堂”的少东家王宜之

  (而在贾怀德老人的记忆中,关于少东家王宜之,除了1949年8月25日那一夜之外,还有印象的是和少东家一起去西安办药材发生的事。

  贾怀德曾跟随王宜之去过西安三四次,有一次他发现少东家在为“庆仁堂”置办中药材的时候,还置办了一些西药,可是后来这些西药却“不见”了,当然,这些西药也没有运回兰州。药到哪里去了呢?后来他才听说好像那些西药全部给运送到了延安。

  在王静的记忆中,父亲在世的时候,她在父亲那里见过一张照片,那是一张父亲和他的老师张一悟的合影照,但是,在家中发生过几次波折后,那张照片随同其他一些关于父亲的珍贵资料都一同化为灰烬,消失殆尽了。)

  我父亲出生于1923年,我们祖籍是天津的,我们王家是一个经营中药材的世家,1936年父亲随同其母亲来到兰州,父亲先读私塾,后跟随我爷爷经营药材并负责我爷爷创办的“庆仁堂药材店”。

  父亲毕业于志果中学(即今天的兰州二中前身),记得听母亲说过,父亲在读中学的时候,张一悟先生曾经当过父亲的老师,在张一悟先生的影响下,父亲对新民主主义有了一定认识,他拥护中国革命,也曾为兰州地下党活动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而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又全身心地投入了为新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工作之中。1949年10月,父亲被推选为兰州市临时商会筹备委员会负责人,他积极组织全市商民支前纳税,1950年初,父亲又积极响应中央人民政府的号召,带头认购公债。1951年,父亲不顾病危的长子,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第一批赴朝慰问团,在朝鲜战场上,他不顾敌机的狂轰滥炸,坚决要求担任了“三八”线前沿阵地的慰问任务,随后,父亲与上海、天津工商界代表人士在北京提出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倡议,被中央人民政府批准,并带头捐款。

  后来,父亲曾担任过不少职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51年担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和兰州市人民政府委员的任命书都是由时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签署的。

  (在1956年1月,兰州市工商界实现全界公私合营之前,王宜之已带头申请个人企业“庆仁堂药材店”实行公私合营。)

  兰州故事征集线索兰州故事,就是发生在兰州或与兰州有关的鲜为人知的个人史或集体史,它发生在5年前、50年前甚至是100年前。如果你愿意与兰州人一起重温你的故事,就请与我们联系———

  电话:8158528提供线索一经采纳,即付线索费。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