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年之痛与非法金矿的湮灭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08:04 兰州晨报
金矿之惑 提起礼县,人们总是习惯性地给其冠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资源丰富”的美名。其实,在一些人的眼里,他们总是把追逐的目光集中在秦人祖先的文化遗址和黄金矿藏之上。 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的礼县,因其特殊的西礼盆地结构,在这里造就了一条赫赫有名的矿带———礼岷金矿带。这一长30多公里的金矿带是甘肃礼县与岷县北部地区呈东西方向分布的金矿带,迄今已发现金矿10余处,初步探明黄金储量100余吨,而在已知矿床的外围则是一个有很大潜力的金成矿远景区。 礼县在对外的宣传资料中宣称:“姜坪金矿,位于礼县罗坝乡姜坪村,年产黄金110公斤。经矿区普查圈出金矿体3条,黄金储量1.562吨,现有资料表明,该矿床如进一步做工作,周围还有许多金矿点可进一步扩大远景储量。”“礼县罗坝乡杜沟金矿,年产黄金1000公斤,矿区圈金矿带4条,矿体6个,C+D级金属量5.27吨,E级金属储量50吨。” 还有:“礼县李坝6号黄金矿,年产黄金500公斤。该金矿位于礼县罗坝乡主矿带矿区,已探明金属量23吨。仅探明的储量,即可满足选厂15年以上,可开发矿山服务年限完全可以达到30年以上。” 以上只是礼县含金量较高矿点的几个实例,其实还有品位较低的更多矿点。不难看出,礼县确实有着较为丰富的黄金资源。 同时,近年来黄金价格一路攀升,已由几年前的每克几十元,上升到了今天的每克200元以上。 金矿,对那些做着发财梦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诱惑。 全民办矿 “黄金本身就是财富的象征,而多年来礼县却一直是一个‘坐着金山要饭吃’的国家级贫困县。”礼县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戏言。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根据当时国家政策调整,允许机关事业单位兴办经济实体开始,一些工艺技术相对简单,生产成本相对低下的堆浸场迅速发展起来,包括政府部门的一些单位在内,礼县形成机关企事业单位纷纷‘兴办实体’的热潮,一时间,‘全民办矿’成了当时最为时髦的话题。”礼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这样说。 “在全民办矿的高峰期,礼县境内的采金企业达到了近百家。”一位曾经参与开办过采金场的人说。 “在矿山秩序最为混乱的时候,一些村民甚至在自家院内也办起了堆浸场,采炼黄金。让人觉得更为荒唐的是,个别村民甚至在自家房屋里挖个坑就办起了堆浸场,用背篓到矿山上偷来矿石采炼黄金。”一位姓赵的市民说。 对后来的情形,礼县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这样解释:“虽然,后来随着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治理整顿以及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礼县对非法金矿进行了整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整顿后到2007年之前,各矿点的非法金矿依然有60多家在继续开采。” 村民之忧 李坝金矿由于其黄金储量丰富,因此成了非法开采的重灾区。但是金矿红火了,村民却忧心了。 “你只要看看如同大山一样堆积在河道中间的矿石废渣,就知道村民的处境了。”几位村民极为不满地说,“非法金矿堆积的废渣不仅堵塞河道,在很多地方还堵塞道路,更为严重的就是毁坏土地,破坏村民的生活水源。” “居住在罗坝乡燕子河流域的李坝、赵沟、王河等行政村的300多户、2000多名村民,祖祖辈辈生存在这里,我们的生活水源依靠的就是从山涧流出的清清泉水,可是自从开采黄金后,很多泉水自然干涸,有些虽然没有干涸,可是水质却逐步变坏。”赵沟村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说。 “开矿的人都不吃这里的水了,他们到30公里外的县城拉水吃,我们村民还能吃吗?”对此现象,李坝村的村民充满了疑问。 “明知水质有问题,但不吃又没有别的办法可想,让村民自己到几十公里外拉水吃,很不现实,只好硬着头皮吃了。虽说,村民们没有办法化验水质,但现在和以前相比,我们吃水后有明显的肚子胀的感觉。”李坝村的几位年轻村民十分忧虑地说,“矿主们为了解决水源,打过数十眼深井,可都打不出水,村民们就更没有办法了。” “礼县之痛” 其实让村民真正感到忧虑和害怕的事情来自于牲畜的死亡事件。[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