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压力下的茌平:宁肯毒死不能穷死之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22:30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郑 重 山东报道

  

环保压力下的茌平:宁肯毒死不能穷死之辩

  一个人影响着一座城,作为一名企业老板,张学信应该是个特例。

  张学信是茌平信发铝电集团董事长。这几年,他和他的信发集团正在深刻改变着这座小城的社会经济结构,影响着当地资源、财富和话语权流向。

  位于鲁西北平原的茌平县,既不临海,也不靠山。资料显示,这个只有57万人口的县1994年的财政收入仅2000万元,到了2007年,这个县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25亿元。

  “3年的时间,在全国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标评价中跃升174个位次,2007年,财政收入增幅居全省第一位。”茌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红锋对《华夏时报》记者说,“2007年,信发集团对当地财政收入的贡献占全部收入的80%以上。”

  一个人与一座城

  2月26日,一场春雪后的茌平县城阳光明媚,树上还挂着未化的雪。

  空气中没有了去年记者来茌平采访时那种浓浓的“臭味”。“已经有半年多没有那种难闻的气味了。”阳光福林大酒店前台小姐对记者说。

  记者入住的这家酒店刚刚建成不久,在北方的县城里,应该是相当高档的酒店。酒店的大门上方挂着“热烈欢迎信发集团董事长张学信莅临我店指导工作”的横幅。

  在茌平,很少有人直呼张学信的名字。记者在茌平采访的两天里发现,无论企业职工还是政府部门官员,甚至包括农村的老大爷,都习惯称呼他为“张书记”。

  “我们张书记是全国人大代表。”茌平县环保局副局长吴殿波对《华夏时报》记者说,“全县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里,十之八九是信发的,我们怎么能对张书记不尊重?”2006年,茌平县机关事业单位第一次普调了平均500多元的工资。

  记者明显感受到,尽管张学信只是在上世纪末做了几年挂名的县委副书记,早已卸任多年,但在政府部门仍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现年61岁的张学信最早在茌平热电厂工作,从普通工人一直做到热电集团董事长的位置。1999年,茌平热电厂进行股份制改革,成立茌平信发铝电集团,张学信拥有约10%的股份,担任集团董事长至今。

  电解铝让信发集团迅速发展起来。“你问信发啊,厉害,一天纯赚3000万。”当地人经常如此对外地的朋友这样说,甚至整个聊城都在风传这一消息,这个数字显然有些夸大。但2005、2006年,信发集团在国内氧化铝市场迅速崛起,并赚取了巨额暴利却是不争的事实。

  茌平县委宣传部提供给《华夏时报》记者的资料显示,从1996年的利税500万起步,信发集团实现利税连续10年翻番,2006年达到30.8亿元,进入全国500强、全省100强,下属两家企业进入“2006年度中国纳税500强”,两家企业进入“2006年度中国民企纳税百强”。2007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达到278亿元,实现利税49.8亿元,增幅分别达到94.2%和49.6%,实交税金近20亿元,连续第四年实现销售收入、利税额、上交税额列鲁西第一位,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现在信发集团已经成为一家具备热电机组300余万千瓦,电解铝产能56万吨,氧化铝300万吨,控股子公司60余家,总资产100多亿元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在茌平,信发几乎控制了地方经济的主要方面,经营业务涵盖发电、供热、电解铝、氧化铝、铝材加工、碳素、味精、造纸、木业等各产业,提供着当地政府80%以上的财政收入。现在,几乎每一个茌平人都能讲上一段张学信和信发的故事,或褒或贬,津津乐道。

  影响张学信在当地声誉的,应该是他对当地社会公益事业的贡献。

  一是茌平县17家困难企业的重生和1万多下岗职工重新上岗。这两年,信发铝电集团先后兼并了濒临破产的化肥厂、轻工机械厂、钢板网厂、县酒厂等中小企业17家,扭亏增盈面达到95%以上,使1万多名下岗职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二是热心公益事业。茌平县委宣传部提供的一份资料说,信发集团3年捐资2亿多元,做了18项惠民工程。其中影响较大的有,1.4亿元改造茌中河,使昔日的“龙须沟”变成公园;全县农村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500万元全部由信发出资。

  信发集团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奇迹也令当地官员拍手称快。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目前茌平县拥有3000多辆大型“斯太尔”载重汽车,这些汽车基本都是为信发集团服务。它带动的也是一个产业链条。资料显示,“2007年县内4个运输公司实交税金1亿多元”。

  可以说,茌平的“命运”已经紧紧地和信发集团的经营状况联系在了一起。

  环保压力

  经济发展似乎与环境污染并存。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茌平县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环境保护的风口浪尖。

  近年来,贯穿茌平、高唐、德州、滨州的徒骇河污染严重,徒骇河沿岸的高唐县以及德州等地方政府多次将情况反映给聊城和山东省有关部门。

  在位于徒骇河沿岸的高唐县杨屯乡王家桥村,农民们自家井里的水无法饮用,“只能从十几里外运水喝,很多重视健康的农村家庭,一直是在买大桶矿泉水喝,徒骇水全是黑色的,水里没有活物,碱性很强”。当地农民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这条河在十多年前被茌平造纸厂污染,纸厂采取措施后,污染状况没有减轻反而恶化,主要原因就是中游茌平铝厂的污染。”当地农民主观地把罪魁祸首推到了茌平头上。也难怪,近年来,徒骇河两岸种植的玉米、小麦等受到影响,每年都有许多枯死。

  在省及市环保部门的协调下,从2005年开始,茌平县政府每年为杨屯乡小范村、营房村等20多个沿河村庄提供部分补偿,作为农作物减产的赔偿。

  茌平县环保局副局长吴殿波告诉《华夏时报》记者,2005年赔偿的多一点,有60多万,这两年逐步减少,2007年也就30多万元。“但真正给农民带来的损失没那么多。”吴说。

  吴殿波认为造成污染的并不是铝厂等工业企业,主要是生活污水。

  “前几年污水处理厂没有建成,县城的生活污水直接通过茌中河流到徒骇河。”吴殿波对本报记者表示,县里投资5500多万元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已经于2006年投入运行,现在生活污水全部通过处理。

  “现在茌平县污水处理厂是全市运行最好的污水处理厂。”吴说。

  更大的压力来自外界的舆论。2003年,当地人大代表提出茌平城区从东阿管道引水的议案,现在茌平居民喝的已经是东阿岩溶水。于是,有媒体称“这是因为茌平县地下水污染严重”。更多的舆论则把矛头指向了茌平电解铝。

  这两年,“宁肯毒死,不能穷死”这句话被认为是茌平县委书记的“经典语录”盛传于“坊间”。茌平县环保局纪检书记辛团之给《华夏时报》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他到广饶县曾经看到一小学生在作文里把这句话写到了作文里。

  辛团之介绍,2007年的山东省两会上,一政协委员的提案就是“茌平县地下水污染问题”。这位委员认为茌平的铝厂打深井向地下排污导致了茌平地下水的污染。

  “后来省政协派了一个调查组对茌平的铝厂看了个遍,也没有找到地下排水设备。”辛说。

  茌平县水利局办公室主任贾厅泉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该局针对地下水污染的传言,专门组织专家进行了调查论证,结果是“现在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向地下注水”。

  “作为一个县级干部,即使这么做也不会说出这样没有水平的话。”茌平县政府一位干部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外界的舆论显然给茌平县的官员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

  茌平县委书记任晓旺经常在会上给他的属下施加压力:“我这个官不大,但环保抓不好,我这个乌纱帽就没了。所以,你们必须高度重视。”

  吴殿波认为县里抓环保用的绝对是“重拳”。一个例子是,县委县政府把2008年定为“环保建设年”。

  “其实一直很重视。”辛团之说。辛以前一直做环保检查工作。有一次,群众举报两家企业排污,辛带领人员前去查处,企业就是不承认。在确认这两家企业确有排污嫌疑之后,辛带队开着4辆挖掘机,围着这两家企业挖了1米半宽两米深的沟,最终找到了排污口。

  “今年上半年,对3家违法企业的3名直接责任人进行了刑事拘留,有效地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辛告诉记者。

  茌平县委宣传部提供给记者的一份资料显示,这两年,茌平县用在环保上的资金将近20个亿。

  用任晓旺的话说就是“茌平现在没有不可以看的,没有不可以说的”。

  “事实上,要让地方政府主动节能降耗、摒弃高污染项目是非常艰难的。”一位经济学界的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说,“这是一个悖论。好在很多政府的官员已经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

  华夏时报订阅电话

  北京(010-59250200)(010-59250001) 上海(021)52890785深圳(0755)8119709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局订阅电话:11185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