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千姿:福建宁德霍童剪刀百年匠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00:30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宁德三月三日电题:霍童剪刀百年匠心

  作者郑长灵

  “每一把剪刀从铁坯进炉到出铺销售要挥臂下锤七百多锤,经三十六道工序。”福建宁德市霍童中街“仁记”剪刀铺工匠郑国辉说,“仁记剪刀全手工打制,特点是在刀口处钳以精钢,技术要点在于淬火准确,达到刚柔并济,柔者丝绸一类一剪到底不连不滞,刚者可断铜钱铁线,刀口不缺;再者久用变钝,一经重磨,锋利如新。”

  霍童“仁记”剪刀,有二百多年历史。相传,清嘉庆年间,宁德霍童林家元封、元洪兄弟师承泉州剪刀名匠后,回乡设炉生产。传至其孙辈林高名时,技艺纯熟,被誉为“打铁红”,打出的剪刀红火一时,福州、长乐、连江等地商贾纷至沓来,产品一时供不应求。

  后来,霍童出现多家剪刀作坊,为示区别,林家老铺门前悬挂一面一尺宽、五尺长的木匾作为标志,文曰“老铺,正仁字号,信房祖传,名记剪刀”,并在包装物中附一张说明卡,防止鱼目混珠,“仁记”剪刀由此得名。

  “仁记”剪刀型号分为裁缝剪等六档型号。为保持声誉,除林高名嫡系子孙能冠名“正仁字号”外,其他作坊只能称“仁字号”。“仁记”剪刀上市前都要经严格检验,若用二枚铜币相叠也能一剪为二,方为上品,因此上市的“仁记”剪刀都是松紧适度,锋利耐用。

  民国中期,霍童剪刀早已闻名遐迩,民间嫁女、亲友馈赠都要购买“仁记”剪刀为上品。霞浦、福清、连江、莆田一带客商到霍童设站收购,然后转运销往台湾和南洋、东南亚各地。当时生产相当兴旺,仅一条街上就有十六家剪刀铺,从业工匠五十多人,日产约一百五十把,年产五、六万把。不过,最受欢迎还是“仁记”剪刀(后改号为正仁、长仁、成仁三种)。

  随后,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缘故,海外出口受阻,销路大减,从业者纷纷改行,到一九四八年生产者只剩十九人,年产剪刀不过两千把。一九五六年,剪刀年产量一度增至七千多把。“大跃进”期间,剪刀业被合并到农具厂,产品被挤,原料供应渠道受阻,加上民间技术成果得不到专利保护,生产关键技术随之失传。

  郑国辉今年四十四岁,剪刀作坊祖上传到他已是四代。粹火、炼坯、锻打、加钢、溶合……郑国辉每天一直重复着这些简单而又繁琐的动作。现在,霍童剪刀作坊里,大多是像郑国辉这样年龄的工匠,他这一代已没有多少人学这样的工艺。郑国辉因是家里的长子,才不得不从事这一行业,而他的儿子们都明确表示不再学了,霍童“仁记”剪刀面临后续无人的境地。(完)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