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江苏省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09:52 扬子晚报
把周恩来总理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淮安市委书记 丁解民 作为周恩来总理家乡的代表,能够参加今天的座谈会,和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各位朋友一起追思敬爱的周总理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寄托家乡人民对他的无限景仰和绵绵思念之情,我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 淮安是周恩来童年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也是他胸怀大志走向社会的起点。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在淮安诞生,并在此度过难忘的12个春秋。1910年,这位杰出的江淮之子离家求学,开始了为中华之崛起上下求索、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壮丽人生和革命征程。 周恩来同志对家乡始终充满着炽热的爱。虽然离开故土后,再也没有重返让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但他对养育过自己的那片沃土,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人民的生活状况让他时刻牵肠挂肚。他曾说:“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是没有不热爱自己家乡的。”他在作文、日记、诗歌中多次抒发难以割舍的思乡之情,如在《射阳忆旧》中写道:“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在重庆对记者说:“35年了,我没有回家,母亲墓前想来已白杨萧萧,而我却痛悔着亲恩未报!”1946年,他在南京梅园新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内战政策进行针锋相对谈判斗争时,还多次梦见自己又回到了淮安,梦见自己又在文渠里划船。周恩来同志始终把家乡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他曾多次听取原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汇报工作,每次总是不厌其烦地询问每个细节,真切地希望他们讲实话、实事求是。他还多次关切询问家乡老百姓是否吃得饱、穿得暖,是否盖上了新房子。1970年,当他得知家乡人民摘掉吃国家返销粮、供应粮帽子时,发出了由衷的笑声,并连声说好。 周恩来同志十分关心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他高度重视家乡的治淮大业,建国后不久,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他根据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指示,立即启动了治淮工程。他多次亲自听取汇报,主持制定治淮工程的蓝图,提出了“蓄淮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方针,亲自拍板批准治淮方案。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相继完成导沂整沭、新修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沭新河、兴建三河闸、开挖淮河入江水道等彪炳千秋的水利大工程,使家乡人民长久得益。周恩来同志对家乡的工农业生产也十分关心,1958年夏天、冬天,先后两次接见家乡的干部,并亲切指示:“办农业,要抓好水利,搞河网化,要配套,能排能灌,还要抓好作物改制,步子要稳,旱改水是方向。”他还指出,家乡的工业要从实际出发,做好支农、涉农的文章。 周恩来同志廉洁自律、大公无私的崇高品德在家乡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在处理家事上,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和亲属,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当他得知家乡政府对其旧居中的危房进行简单维修后,立即加以制止,并用自己的工资支付了维修费。他再三告诫亲属,不得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不准组织参观。他还带头与传统世俗观念决裂,自己出钱请人把自家的祖坟用地改成了耕地。他清廉自律、一尘不染,两退家乡政府送到北京的特产茶馓。第一次给了超过茶馓价值数倍的钱和粮票,第二次原封不动退回,还附上了党中央关于严禁请客送礼的通知,在家乡干部群众中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反响。他亲自做工作,动员已在北京工作的侄儿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普通的教师。对居住家乡的亲属,他经常用自己的工资接济,从来不肯增加地方政府的负担。他在婶母治病和后事料理期间,先后给家乡政府写了三封信,一直在家乡人民中传为美谈。第一封邮寄200元作为婶母治疗和丧事办理费用,并要求从简办丧;第二封要求把婶母后事办理的各项费用单据寄给他,费用在他工资中扣除;第三封要求婶母的亲属生活费用均由他个人承担,勿再给予照顾。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周恩来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 淮安人民一直以拥有周恩来这位举世景仰的伟人而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周恩来精神一直深深地鼓舞和激励着家乡人民,成为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振奋精神、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制胜法宝,成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可以告慰周总理他老人家的是,多少年来贫穷落后的淮安已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意气风发的淮安人民正以昂扬振奋的精神面貌向殷实富裕的全面小康迈进。我们一定要以周恩来同志为榜样,学习、继承和发扬他的崇高精神,全力加快“实干奔小康、建设新淮安”进程,力争在2014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以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淮安人民的辉煌业绩告慰周恩来同志的英灵。我们坚信,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市532万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会把周恩来总理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