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兰朵>的中国使命:体现中国味道 展示剧院实力(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17:42 中国新闻网

  “虚”指的是不确定朝代,并且模糊掉紫禁城的概念,只留下中国背景。在众多西方的版本之中,《图兰朵》的故事一直以肃杀为主要基调,从歌剧的第一句“北京城里杀人了”开始,西方对于东方荒蛮的想象就弥漫开来。而这一次国家大剧院的版本更多是想强调“爱”的主题。

  “我并没想去颠覆西方那些版本中阴暗的色调、我只是想把这个故事做成一个带有英雄主义精神,爱情至上观点的歌剧。我要强调男主角卡拉夫的英雄气概和爱可以改变一切的观点。”陈薪伊说。她认为,《图兰朵》这部歌剧最初的诞生,是普契尼借用了异邦的故事展示当年意大利人文主义与中世纪的交锋。

  在这样典型西方化的精神内涵中,如何在大剧院的版本中突出“中国”?陈薪伊添加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代表着残酷的楼灵公主,一个是代表着爱的羽人。 按照陈薪伊的设定,将以羽人最终战胜了楼灵公主作为结尾。

  这样的基调和结局安排,放在“中国国家大剧院版本”背景下考虑是完全可以预想到的。

  展示剧院的实力

  如果说,郝维亚的续写和陈薪伊的指导都是他们对《图兰朵》的首次尝试,那么这部歌剧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舞美设计,对总监高广健已经是第五次了。

  1997年,在为意大利上演的《图兰朵》做舞美设计时,高广健就明白,西方人请中国人进行创作就是要看到最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所以无论是舞台背景还是人物形象,高广健都有意识地向京剧靠,结果受到西方好评。

  1998年和张艺谋在太庙合作的实景版的《图兰朵》,也再次把艺术空间嫁接进了现实之中。

  这次国家大剧院的舞美有所不同。

  “大剧院给我提的要求就是做‘中国版’——中国人看着认为是中国版,而且外国人看了还得认可。”高广健心里明白,作为中国国家大剧院第一次制作自己版本的歌剧,是不可能让他过于个人地展示自己的想法,用他的话说,“让我自己玩个性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的要求下,高广健决定仍然用具象化的设计手法描绘出一个“中国式”的环境——他选择居庸关的经典狮子造型放在舞台两侧,突出了皇朝的威严;以汉代的白玉表现公主的纯洁;选择青铜纹样展示地宫的阴森。“我故意模糊了朝代,选择不同朝代的图样放在一起。不是我无知,而是为了传达中国的概念,故意借来最有代表性的符号。”高广健说。

  高广健还有一个任务——利用这部歌剧,展示和开发出国家大剧院舞台硬件的可能性。无论对高广健个人,还是大剧院方面,这个任务都是必须做到的——国家大剧院有着国内顶尖的舞台设备,在第一部自己版本的歌剧中,展示硬件甚至是演出的一部分。

  高广健说,如果没有这些外部的要求,让他发挥自己的个性,他最想做的,是一部极简风格的设计,不用具体形象,而是让观众自己想象。“但是这不可能,这是大剧院第一次做,就得做最基础的。现在的创作在这么多要求下,可以说是夹缝中生存。”

  能做的,只有包装

  歌剧《图兰朵》之所以被国家大剧院选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主题与中国有关。

  这部歌剧本身来自一个神话故事,放到中国的背景,是因为在当年的意大利看来,中国代表着遥远而神秘的东方,与神话世界几乎等同。其实,惟一与中国元素真正有关的,是原作中包括《茉莉花》在内的七段中国音乐。而作曲家郝维亚分析后发现,这些音乐在剧中,只是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茉莉花》用在图兰朵公主上场的时候,这是歌剧的主导动机。这个故事是要剥离所有的现实生活,做成一部大歌剧的演绎方式,反映神话。普契尼晚年想突破自己,不想再写以前那样现实主义的东西,他好不容易这样,想摆脱现实,而我们现在要把它再拉回到现实里。”郝维亚说。

  在导演陈薪伊看来,所谓的“中国版”,就是由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版本,有着中国式的审美,除此之外,没有太多的空间贡献给“中国味道”。

  “毕竟这是一部意大利的歌剧,而且音乐主题已经定下来不可改变了。”陈薪伊说。就像乐评人陈立的比喻,“所谓的中国版就是西餐中做。因为材料就是意大利的,我们能做的也就是包装。”

  对“中国版”歌剧《图兰朵》中,从主题挖掘到舞美设计,舞台硬件设施展示,大剧院都想尽可能地一次性给公众奉献“中国水准”,同时它还担负着“走出去”、到国外巡演的任务。在诸多前提的预设下,这个由中国团队再次创作的“中国版本”《图兰朵》会有怎样的表现,目前还不得而知。

  无论怎样,这次尝试使已经有百余个版本的《图兰朵》增添了一个中国情态,从这个角度来讲,国家大剧院版《图兰朵》创作的意义,更多地是留存进了世界版本的历史之中。 ★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