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格香,感动中国的教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3日00:15 红网

  前两天,有位大学的副校长在“两会”上疾呼,时下的媒体对高校有“妖魔化”的倾向。对此,我不以为然。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真正的“妖魔化”是造谣,谣言是行之不远的。所以,请相信公众的鉴别力。下面这则新闻,虽然不是高校新闻,但是,新闻主角无言的壮举,足以感动中国。

  11日11时许,在山东胶州市营海镇营里路后海村路段,一辆斯太尔大货车为躲避检查加速行驶时,把正在护送学生回家的海庄村小学老师王格香碾在车轮下,王格香老师当场身亡,另一名老师李月芹躲避不及也被刮倒在地,腿部受伤。目前,胶州市交警大队已对此事展开调查。(2008年3月12日《青岛早报》)

  一位生前默默无闻的乡村女教师,在突如其来的险情即将来临时,人性的本能,使王格香老师选择了舍生取义。同行的李月芹老师,其选择也没有二样。所幸的是,后者保住了性命。

  报道中说,孩子们对着王格香老师的尸体,不停地呼唤着:“老师,你醒醒啊!老师,你醒醒!”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被感动了。大爱无言。真正的爱,虽然其表达形式是特殊的,有针对性的,就像王格香老师在危急关头推开学生,不惜自己和死神正面接触一样。但是,真正的爱,又必然是具有普遍性的。如果此次王格香护送的学生,不是这一批,而是另外一些孩子,对于一个真正有爱心的老师而言,她的选择是一样的,不会有任何的犹豫。这和私心的爱,境界上有着天壤之别。对于后一种爱而言,可能只愿意为自己的孩子付出生命的代价,尽管这种付出同样是高尚的,值得肯定的。

  有人说,王格香的事迹,比红网等47家网络媒体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更能感动中国。这里的道理,其实用不着我赘言。我个人以为,王格香的事迹,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学习。

  现在,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者不少。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该反思,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到底与教育机构有无关系?除极个别人外,绝大多数人都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也许,学校的风气尚正,也许学生时代的童心,尚且淳朴。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们走上社会之后,很快就变化了呢,并且是被异化了呢?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有没有责任,该不该忏悔?

  在黑格尔看来,教育是培养人们风尚的一门艺术,它是符合伦理精神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今天的学校教育的理念,其内涵在缩小,有变成纯然的传播知识的场所,而失去对被教育者进行精神洗礼的功能。这种功能,恰恰是教育事业活的灵活。所以,教师的职业化,变成了教师的工作化。学生不满意,社会不满意,造成的后果不是感动中国,而是愧对中国。

  教育不是简单的上课,需要言传身教。唯有这样,教育才能使人获得解放,能够使人从任性提高到普遍性。王格香老师的理论水准,也许远不如一个思政课的教授,但是,她能用无声的行动,感化在场的学生,感化所有读过相关报道的读者。即便在网易这样一个以“哄台”著称的网友评论里,全部是“值得尊敬的好老师!”“特地来鲜花,并默哀三分钟”之类的帖子。能感动网友,就能感动中国。今天,感动中国的不是大学教授,不是大学校长,而是一个乡村的教师。我只想说,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自己的方式,默默无闻工作,感动不了中国不要紧,能感动周边的学生,也无愧于教师的称号。

稿源:红网 作者:刘海明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