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零收益?!银行理财温柔缩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09:45 沈阳网-沈阳今报
信誉不是说出来的。 ■理财产品是否值得信赖 ■面对风险该如何去把握 今报讯(记者 王晓/文 彭胜男/摄) 近期,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风波愈演愈烈,涉及零收益和亏损严重的银行队伍也越拉越长。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为什么会颗粒无收甚至亏损严重?吹拉弹唱的宣传不时拨弄着投资者脆弱的神经,伴随着媒体的追问,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越来越清晰、透明。 零收益,渐次的侵袭 2月15日,深圳一家银行发出公告,称该行2007年2月16日推出的一款理财产品将于2008年2月19日到期,根据该产品说明书有关规定,港币、美元和人民币三个币种的产品的收益均为零。据了解,该理财产品预期最高年收益率分别为25%、28%和20%。 而在这家深圳银行发布公告前,已有多家银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率为零。去年年底,上海一家银行就曾发布公告称,其一款人民币产品到期收益率为零,这一公告引起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负收益,霸道的贬值 如果说此前的“零收益”事件令投资者有苦难言,那某外资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则可以说让投资者寝食难安,因为该产品账面亏损超过60%。该产品于2007年9月全国发售,主票据与复星国际、大唐发电、中国人寿、招商银行等四只一篮子港股表现挂钩。当时该外资银行宣称:首月保证年收益率30%固定收益。 外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严重亏损,让很多投资者感到不可理解,因为个人理财服务一直被看作他们的强项,而绝大多数外资银行也是这么宣传的。该银行沈阳分行正式营业时,其相关负责人曾表示,他们将为沈阳本地客户提供更具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更丰富的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问题有哪些?是组合方式?是宣传手段?投资者如何选择?如何应对?马上请看3版[关注] ■编后 红盖头下的“零收益” 数家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事件沸沸扬扬,有些媒体不免人云亦云。其实,理财是消费,也是投资,潮涨潮落都该有勇气去面对,输不起就不要跟着玩,敢于失败,勇于成功才是真玩家。 我们看,这里的“零收益”银行理财产品,都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其收益并非与某只股票的涨跌相关,而是和选择的一篮子股票之间走势的一致性相关,“短板效应”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不妨举例说明,理财产品可能先选择一篮子5只股票,如果5只股票中4只涨势都不错,只要有1只股票相反走势,这一篮子股票的一致性就很弱,那么该类产品投资收益就会降低。由此可见,这类投资产品属高风险,只销售给博取杠杆收益的客户。 现在的问题是,银行介绍产品跟介绍对象一样,净捡好听的说,而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也对红盖头下充满幻想,全然不顾有可能出现的“芙蓉姐姐”,等到玉如意一挑,这时再倒吸几口凉气,怨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