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志愿者:我常常为残疾运动员震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06:08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李新玲

  3月7日,一直当学生的张琳,有了一个光荣的新称号:“培训师”。她在北京市西城区残疾人服务中心,郑重地接过了证书,上面写着“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师”。这个仪式拉开了残奥会志愿者实践培训的序幕,包括北京市西城区残疾人服务中心在内的29家机构成为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实践培训基地。

  首都经贸大学研究生一年级的张琳能够当上培训师是因为她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她先后作为志愿者参加了2007年在云南举行的第七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和第十二届上海特奥会的服务。在特奥会的志愿者选拔中,她因为在“接人待物”和“应急”方面表现优秀,被安排在运动员通道入口,负责协调进场和场内外临时事件的沟通。

  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到培训师,张琳说她是因为被运动员一次次感动才成熟起来。张琳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残疾人运动员是参加第七届残运会,她被分到游泳馆进行医学分级。紧张得几乎一夜未眠的她看到运动员那么坦然地暴露不全的肢体,给她的震撼非常大。

  “当一个几乎没有下肢,上肢也仅剩一半的运动员伏在能够滑动的板凳上,微笑着从我们面前走过的时候,我感到了一种震撼。他们太让人敬佩了!”当时与张琳同为志愿者的赵荣这样描述她所认识的运动员,“看到他们,我才知道什么是阳光、乐观。所以,对待残奥会运动员要更加以平等的态度,心理上的服务重于行动上的服务。”

  通过几次实践,张琳和她的同事,有了不少体会,也总结出了许多实用的服务方法和技巧。比如,在替残疾人运动员推轮椅之前,一定要问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不能贸然上前帮忙;不要随意提出和运动员照相,因为,他们可能不愿意在镜头前暴露自己的残疾。这些都是出于平等和尊重。

  “他们的实践丰富了我的讲课。”赵济华,这位北京奥运培训顾问、培训办公室特聘专家,对张琳、赵荣等志愿者的评价极高。赵济华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初,作为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先后参加了第4~8届远东及南太平洋地区残疾人运动会、第8~11届残奥会,参与了第3~6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和1994年北京第六届“远南残运会”的相关工作,有丰富的经验。

  像张琳和赵荣这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志愿者,如今已经不在少数。2007年“好运北京”体育赛事中,围绕“以竞赛为中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运行模式,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志愿者工作运作模式:场馆团队负责志愿者在场馆内的管理和保障,志愿者来源单位协助开展志愿者在场馆外的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志愿者工作的应急处理体系和“场馆对接”机制得到有效磨合,两万余名志愿者为测试赛提供了服务,贵宾、运动员、技术官员、媒体、观众等五类主要客户群对志愿服务的评价达到90分以上。

  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培训残奥志愿者,培训基地分为综合型、考察型和实践型三种,类别齐全,既有城区的残疾人活动中心,也有基层街道、社区基地,还有专业的残疾人康复、医疗、文化机构。按就近就便原则,高校、场馆和培训基地将形成对接关系,实现高校、场馆与基地培训资源的优势互补,对3万名残奥会志愿者进行实践培训。马上出台的《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基地指导意见》,将规范基地实践培训工作,还将邀请专家对每个基地进行个性化培训方案设计,指导残奥会志愿者实践培训工作。

  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团北京市委书记刘剑同志在启动仪式上讲话。他要求各高校、场馆和培训基地统筹规划,通力配合,共同做好残奥会志愿者实践培训,并作为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工作成果转化的重要内容,在赛会后形成社会助残和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