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志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6日06:08 中国青年报
李新玲 不管是站立街头指路的身影,还是赛场内随时等候擦拭地板的工作人员,不论是镜头前光彩迷人的笑脸,还是运动员身后那些沉重器械的搬动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当奥运会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志愿者的队伍也在不断地壮大:赛会志愿者报名突破100万人,城市志愿者报名达到120万。 数字增长的原因,有人解释:这来自参与者的“愿动力”。这个词可以分为“愿”和“动力”两个方面。“愿”是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志愿服务不是强制,是一种自觉行为;“动力”来源于志愿者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能收获自身技能和素质的提高,能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愉悦。 人之初,性本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明积淀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互助互爱、见义勇为等,这些美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为了他人”,这与志愿服务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同时,这种“愿动力”还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扎实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都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愿动力”来自传统,来自文化,来自心底,这些都将让微笑的北京,微笑的中国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宾客。重要的是“愿动力”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地域。 北京年龄最大的志愿者是一位103岁高龄的老人,从退休到现在,已经在社区做了43年的治安巡逻志愿者。而年龄最小的志愿者是6岁的五胞胎,他们近日刚被志愿者协会授予“志愿小使者”的称号。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希望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回报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志愿者就是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智力、经验。为他人和社会提供直接服务的人是志愿者;出于自愿的献血、捐献骨髓、捐款捐物的人,也是志愿者;为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人,同样也是志愿者。 百年奥运,中华圆梦。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会,也是志愿者的盛会。奥运会是全面推动北京志愿服务事业更上一层楼的很好机会。奥运会的筹办使得志愿服务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这种关注、参与和支持是前所未有的。 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曾说过一句话:志愿者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是奥运会真正的形象大使。借助奥运,让“志愿”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将是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的最大成果。
1月9日,北京昌平职业学校礼仪专业的学生进行奥运会颁奖礼仪志愿者培训。牛光摄
3月7日,“奥运志愿心乐团”公益歌曲传唱活动在建国门街道崇内社区举行。刚刚获得“北京志愿者小天使”的五胞胎被聘为心乐团成员,并为大家表演武术操。实习生王振宇摄
1月25日,奥运会志愿者在北京参加英语培训。牛光摄
奥运会医疗志愿者正在训练。陈亚伟摄
3月9日,十几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北京奥运志愿者工作团队座谈,为做好志愿者工作建言献策。吕继宏、谭晶、杨扬和朱军等代表委员现场填表报名奥运志愿者。本报记者赵青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