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焦扬卸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图)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04:24 东方早报
早报记者 陈辉楠
焦扬(女),2003年6月至2008年2月任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现任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上海市版权局局长。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长期从事新闻管理部门工作,担任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有6年多时间,对新闻工作很有经验。 作为全国第一个省级政府新闻发言人,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工作小组昨日证实,担任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近五年的焦扬正式卸任。根据“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3月3日发布的信息,焦扬已被任命为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上海市版权局局长。 非典时期:每周与媒体见面 2008年1月22日,焦扬作为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完成了最后一次新闻发布工作,发布内容是“2008年上海市政府九大实事项目”,但整个发布过程中,焦扬没有向记者透露任何关于她职务变更的信息和细节。现在,在上海东方网“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频道中,焦扬的身份已更改为“历任市政府新闻发言人”。 在2003年5月至6月间,时任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的焦扬临危受命主持了8场防治非典例行新闻发布会,每周都与媒体记者见面。2003年6月3日,时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的杜家毫正式宣布上海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每两周举行一次,并且如果有需要,还会临时增加次数。目的是在上海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为中外媒体记者提供规范的新闻服务。焦扬成为上海市政府首批新闻发言人之一。 在担任新闻发言人的近五年时间里,她就上海机动车管理、上海水污染、社保基金案等重大事件的棘手提问,一一作出了回应。 新闻发言人:不会“报喜不报忧” 2003年6月3日,身着白色职业套装的焦扬首次以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身份发布了“上海即将出台交通排堵保畅新措施”等三项内容。在发布之前,焦扬向在座的记者介绍说,支持市政府发言人开展工作的市政府新闻办,专门成立了发言人工作小组。这个小组除协助发言人做好新闻发布的准备工作之外,还将负责与各位记者日常联络,并当场公布了新闻发言人工作小组的联系电话。 紧接着,在现场,有8位记者当场向焦扬提问,其中2个问题都是针对刚刚诞生的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回答上海电台关于“上海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是否参照什么模式”的提问时,焦扬回答说:“由于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所以我认为,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参考,我们确实要借鉴国内外城市的一些成功做法。我与外交部发言人章启月通过电话,讨教外交部发言人机制。” 她补充说:“我们要在借鉴中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符合上海实际与记者需求的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外界有人担心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后政府是否会报喜不报忧?政府会不会垄断信息?有关职能部门是否会把新闻发言人制度当作挡箭牌,拒绝记者采访?东方电视台记者继续就新闻发言人制度向焦扬提问。 “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宗旨是倡导一种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因此对报喜不报忧的担忧大可不必。”焦扬回答说,“在像非典等事关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上,绝没有内外有别,绝不能内外有别,绝不是内外两个口径。我举这个例子来说明政府是公开透明的,但不是说所有的家底都通过发言人来公开。新闻垄断我个人是反对的,如有这种情况,我愿意和我的同事一起帮助你来解决。” “新闻发言人制度可避免信息误导” 早报记者 姜丽钧栾晓娜 “亲和力是新闻发言人的重要素质,而且这种亲和力应当来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一种舞台上的表演。”在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看来,焦扬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的位置上,正一贯体现着这样一种风格。 对于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市交通局副局长五一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举措。“如果没有这个制度,记者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打听、求证,而不同的渠道得到的信息也不一样,导致部分信息有误导,政府部门也没有机会进行解释。新闻发言人制度给了媒体一个正规的渠道,而且通过公开发布,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媒体之间的公平问题。” 他同时建议,今后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除了发布专题内容和回答记者提问时,还可以做一些主动的事先提醒,“特别是对一些现在看上去很小,但是如果不提醒,发展下去可能会产生不小影响的事情,可能也没有记者提问,但是可以在新闻发布会上主动做些提醒。” 首次发言:“不会报喜不报忧” 东方电视台记者:外界有人担心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始后政府是否会报喜不报忧?政府会不会垄断信息?有关职能部门是否会把新闻发言人制度当作挡箭牌,拒绝记者采访? 焦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宗旨是倡导一种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因此对报喜不报忧的担忧大可不必。上海领导再三强调,在像非典等事关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事件上,绝没有内外有别,绝不能内外有别,绝不是内外两个口径。我举这个例子来说明政府是公开透明的,但不是说所有的家底都通过发言人来公开。新闻垄断我个人是反对的,如有这种情况,我愿意和我的同事一起帮助你来解决。 回应“市花”:发布会不是个人秀 央视《新闻会客厅》:有人评价说“上海有两朵市花,一朵是白玉兰,另一朵是焦扬”,这个被称为“城市的女儿”,有着上海的标志性微笑的女人,已经成了上海的品牌、上海的名片而被大家记住。你为何绝不以个人的身份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 焦扬:我觉得新闻发言人,是政府一个庞大机制的一个符号,他不要把自己个人的一些因素概括政府的信息,重要的是通过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发言人把政府的声音传递得更好,而不是把大家的眼光关注在你这个人身上,你这个人的个性,你的家庭,甚至把发布会变成了个人秀,变成个人秀场,那定位就错了。 官员眼中的焦扬 新闻发布上很少“念稿子” 早报记者栾晓娜 工作认真、事先准备充分、对提问处理得体、比较有亲和力,这是市交通局副局长五一眼中的焦扬。在焦扬作为新闻发言人的近五年里,五一共参加过两次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每次都会提前几天和新闻发言人小组进行事先沟通。 “除了事先的沟通,在每次正式召开新闻发布会前,我们也都会提前至少一刻钟到达,再进行一次会前沟通、分工。”五一告诉早报记者,市政府新闻发布会既有例行新闻发布会,也有专题新闻发布会。其中,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之前,需要多准备一些近期热点问题,而专题新闻发布会就要就某项主题准备得很深入,“和焦扬的事先沟通中,我们会进行大致的分工合作,比如哪些问题由我作为行业部门负责人来回答比较好,有哪些问题直接由新闻发言人来回答更为合适。” 在五一的印象中,焦扬在进行新闻发布时很少“念稿子”,“这说明她事先做了很多功课,都准备得比较充分了。”而除了自己参加的,五一对于其他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也都很关注。在他看来,焦扬负责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一直都比较得体,“有些问题可能涉及很专业的内容,她就不一定回答得很专业,但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可以从专业之外的某些方面去回答,而这个回答同样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处理得比较好。” 同时,五一认为,焦扬和媒体记者在平时的沟通中,也比较有亲和力。“她不是说新闻发布会一结束马上就离开会场,而是会耐心等待并回答专门跑上来提问的记者,给发布会上没有提问机会或者想要深入了解的记者一个回答。” 记者眼中的焦扬 喜欢点发布会上的新面孔提问 “微笑,沉着,得体。”当我向曾经我的那些同行们询问“焦扬印象”时,他们丢给我三个词,直观而精准。她是我短短三年的工作时间里,接触得最多的人,熟悉到后来我甚至可以模仿她经常使用的口头禅:“我们认为……”但却很难模仿她永远都镇定自若的态度。 这份工作她坚持了五年,她也曾经一度成为上海发往全国各地方政府的名片,跟她打交道的几年里,我的文章里充满了她的名字,但只有这一次关乎她个人。她很少用第一人称,就跟她虽然经常出现在媒体的镜头下,却很少单独出现一样。她刻意地想把自己掩藏在整个团队之后,她喜欢说“我们的团队会帮你了解一下”。她拒绝所有对她提出单独采访的要求,却从不对媒体关于政策的提问关门。你几乎不会听到她说,这个不能告诉你。 焦扬,是一个官员,但这个官员有点非传统,和新闻发言人这个制度一样,有一些新的气息。首先她时尚,她的位置让她不得不成为一个明星一样的公众人物。她喜欢淡色套装,淡淡的妆容,过年的时候穿一身红装,一个季节里,你几乎看不到她穿同样的衣服,胸针和其它饰品的点缀也格外精细。然后她会为媒体着想,会上答应的事情,下了发布台她会一直记着,几次看到她在新闻办的办公室里叮嘱工作人员一定要帮某个媒体询问一下某件事情。她也不会偏袒老记者,年轻记者都喜欢找她帮忙,因为她不会给你难堪。2003年7月洋山港,我第一次参加发布会,焦扬从人堆里找到懵懂的我说,你们是个新媒体,你是个新人,可以问一些新的问题。后来的几年里,她总很喜欢点发布会上的新面孔提问。 郑佳雯文(作者为原东方早报记者,曾连续三年作为采访记者参加市政府新闻发布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