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唯心造 妙缘皆大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1日08:32 大众网-大众日报

  □林海钟

  中国南宗山水,自古多大笔巨椽,从唐代王维、五代董源、宋代米芾,到元代赵孟頫、四大家等等,林林总总,洋洋大观。西子湖畔,中国美院,文翰咸集,济济一堂,海钟先生,为其中佼佼者,可谓当代南宗山水代表之一。

  我刊“艺坛名家”栏目开设以来,遍寻国内山水、花鸟、人物名家,今邀海钟先生参与,择佳构一二,配随笔数篇,窥斑见豹,以飨读者。

  ——编者

  万物唯心造

  曾经发生的故事,是难以描述和还原真实的,留下的只是有用于后人。人好像生下来即是为了完成故事,而故事的开始便是念头。

  西湖妩媚过人,加上现代人的眼光,正在慢慢失去她的古意,和我小时候很不一样。她的改变,都快让我忘记了她以前的样子,这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过程,花草树木已不能随他们的意愿生长了,西湖边都是修饰过的痕迹,连荒山夜里也点上了灯,把山体照得透亮,让鸟兽们晚上也过上了白天的生活。

  老子说,天大、地大、人大。“天大、地大”且不用论说,而“人大”说的正是人具有改变世界的能力。西湖的这种改变的确来源于我们现代人的想法,真是“万物唯心造”。

  虽然如此,西湖在我心里仍然是割舍不得的。

  清波桥画室

  秋,可一扫浅薄和浮躁之意,让人学会沉静和思索。

  我无法想象没有四季的生活。人感于四时变化,悟人生之意义,才不至于荒废年华。而此刻的荒凉境界正是一种人生最好的提醒。

  院子里当面的一堵围墙,高耸,把所有“意浅之物”挡在了墙外。上面长满了厚厚的苍苔,一层又一层,经过了年久的风雨滋养,现在已经很难辨清原先白墙的样子了,一如隋代古刹国清寺的围墙,古朴、自然。除了青苔,墙上还爬满了各式的藤萝,它们互相交织、卷曲而葱密,有时还从藤蔓和苍苔覆盖的深处穿拔出几棵碗口粗的灌木树来,加上一两层高而密的杉树林作衬托,远远看去俨然在岩崖茂林之中,使人望而顿生山林丘壑之意,思远之心悠然而起。

  于此荒凉的院子里,一些沉静和深刻都在其中了。

  清波桥的画室很大,给我颇多的灵感。

  来清波桥画室的朋友都会问画室的缘由,我便作了一个故事来描述:

  一日与学棣、冬军等同游西子湖,路过清波桥,见废弃别墅,门扉虚掩,好奇推而入,土垢扑面,入园则荒草败木,池废水枯,断墙颓埂,老藤缠绕。入厅堂、登楼,板木松腐,风起尘扬,环顾四周,窗斜门破,蛛网密布,土埃墙上,辨晰有字,曰:主人外出,留下空楼一栋,静待有缘之人。

  遂与冬军等整而为新,缘为清波桥画室。

  开笔

  一幅好画的诞生需要多方因素,欲作《钱塘幽居》时,我已经深切地预知到这点,一切都是缘意而生的。

  以杜如松“钱塘幽居”句为题作画,我作了一个聚会,约朋友来清波桥看我开笔,一方面是感谢诸多朋友平日的关心,另一方面也是向朋友表示画《钱塘幽居》图的慎重态度。这是我在以前未曾有的经历。

  作画当是大事。

  杜如松说:要焚香礼拜,有笛乐伴奏。

  王澍说:点一束香,洗完澡画。

  开笔在晚上,焦小建也来了,说:画国画这样搞!没见过,今天见识见识。

  画纸用粗纹云龙纸,纸每幅高250厘米,阔112厘米,事先请兄长桦用古法接成,纸接得好,看不出接缝。笔用狼毫秃笔,取敦厚朴素之意,墨用清代旧墨研磨,砚亦是方老砚。

  我每作画,不爱起稿,原因有二:一,画前需深思熟虑,下笔可锻炼精准的能力;二,可以随机应变,参妙手偶得之境。

  当纸铺在案上时,请卓辰洲和张辽源替我作了影像资料的记录。

  下笔时借朋友在旁喝彩擂鼓之势,落笔取雄浑、劲健之意,画面很是生动,但毕竟是十屏巨制,不起稿实在难以控制全局,画到三幅只好作罢,便与诸友喝茶聊天了,待起稿后再画。

  聚会的气氛热烈,观者有:杜如松、王澍夫妇、焦小建、卢司令父子、周冬军、孙林、吴建民、卓辰洲、张辽源等。

  六和塔与《钱塘幽居》画稿

  六和塔是钱塘的代表建筑,外形敦厚、朴素。立于塔下观之,雄厚而气势非凡,如一位敦厚的儒者。历史沧桑感仍然保存着,在杭州的古迹中现在已经是少见了,它的修缮是成功的。相反,雷峰塔的修复则是彻底的破坏。画《钱塘幽居》,六和塔也是画中的标志建筑。

  表现六和塔,需近观仰视,使塔有高远雄伟之势。之前读画史,曾读到北宋李成画建筑有“仰画飞檐”的记载,不知何意,现在想来若有所得。且觉很切李成画意,便可以试着画它。我花了两天完成塔的画稿,似乎略得其意。

  兴奋了几日后,便酝酿接下来八九米的画稿。一日晚十点,特别有画画之意,便一气完成了剩余的画稿,将灵隐、飞来峰、孤山、钱塘江、国清寺诸境合于一景,十分壮观。完成时已经过凌晨一点了,这天过得很尽兴。

  “晒画”

  逍遥游之后,我每天白天作画,借天时阳长之势,晚上和诸友品茗聊天。十来天,都是乾坤气清的日子,因此,画得十分顺当。辰洲和辽源有空即来给我留影像资料,阿杜、王澍夫妇、吴敢、惟斋、阿福诸友亦经常来清波桥画室观画,一时朋友络绎不绝。

  《幽居》图乃十连屏的巨制,画室所有的墙很快被张贴满了。

  一日,画即将成,在朋友孙林和学生明坤、素柳、陈可、徐熊等的帮助下,终于将《幽居》图十屏并挂在了一起,于是,便可观到通幅的气象,在场的人都很激动,不过在院子里挂画更像晒被单。

  钱塘大观图缘

  杜如松,笛乐家,豁达,有英气,笛艺精湛高妙,吹《鹧鸪飞》,当今独绝。一日来访,云曾作句:“幽居钱塘惬野情,观山听泉海潮音,终日无事弄一管,月下披云笑一声”。余甚有感触,观想句中,有方外高士之气,且极具画意,因对之曰:欲作《钱塘幽居图》为笛乐作兴。时隔数月,学长严善醇来杭约作笔墨传承之展事,遂成巨幅之意,高250厘米,阔112厘米,乃十屏巨制。一日,画成,张壁观之,有浩渺阔远、雄浑飞动之势,好友范一民叹为大观也,遂更图名为“钱塘大观”。

  画家简介

  林海钟,1968年生于杭州,祖籍福建永春。1986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山水专业。1990年攻读国画山水专业研究生,获硕士学位。1991年获首届“潘天寿奖学金”。1993年留校任教。1997年至1999年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山水教研室主任。2000年至2004年攻读国画山水专业博士,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书画鉴赏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