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北京奥组委的工作人员:身体力行便是最大的收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5日03:1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郭剑

  “2001年7月13日那天晚上,数不清的同胞涌上街头,庆祝我们国家申奥成功。那个场面让人难忘。”北京奥组委竞赛部部长杨阳说,“但实际上,那天人们更多的是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得到承认而忘情欢呼。直到今天,通过这六年来持续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奥林匹克精神才被更多老百姓所理解,也才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体育运动,坚持日常锻炼,并和身边的人友好相处。我想,这才是北京奥运会给中国人留下的最宝贵财富。”

  1919年,被誉为现代奥运会之父的伟大教育家顾拜旦,在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时发表演说,他说纯粹的竞技精神只能带给运动员心理上自得其乐的愉悦感,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会让所有人享受到美感和荣誉感。

  “奥申委刚开始变成奥组委的时候,有个邻居知道我在奥组委工作,很羡慕,但他只知道我们要办奥运会,不知道真正办一届奥运会到底意味着什么。说实话,当时就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会激起民众这么高的热情。”杨阳说,“现在我们小区坚持锻炼的人比前几年多了很多,那个邻居也让自己的儿子在学校参加了运动队,我想这就是在实践奥林匹克精神。”

  其实就连很多工作异常繁忙的奥组委工作人员,都在努力实践着奥林匹克精神。“只要有时间,就会打打球,锻炼身体,而且奥组委也有乒乓球和羽毛球这样的比赛。另外,我们都会向自己的家人宣传体育锻炼的好处,先让自己身边的人明白,奥运会不仅仅是个运动会。”

  “我老婆原来很少运动,现在也经常约朋友一起打球,健身,这也是受我影响。”杨阳说,“如果每个人都能花一点时间投入到身体力行的体育锻炼上,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都将会好很多。”

  作为奥组委的工作人员,杨阳认为,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混为一谈,其实体育的本质功能就是教育、健身和娱乐,奥林匹克的精神就是根据体育的本质功能总结出来的。

  “以前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狭隘,但我们获得奥运会的主办权以后,很多学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孩子们才逐渐了解每个人都可以具备奥林匹克精神。”杨阳说,“按照我们做的调查,美国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60%来自学校。现在我们国家的体育人口,大中学生占50%,但全国的体育人口最乐观估计也只有将近30%,这个百分比还不高。我们希望奥运会后全民的体育热情能够持续下去,未来几年内全国的体育人口也能达到50%。”

  “奥运会复兴时期的宗旨,就是通过体育竞赛来教育青年,只不过近代奥运会越来越商业化,人们对金牌过于重视,所以忽略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

  “这届奥运会的青年志愿者已经有数十万,他们既是奥运会的参与者和服务者,也是奥运精神的传播者。”杨阳说,“青年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果他们体会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那不是经济方面的收益能比的。”本报北京3月24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