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报道共铸和谐用真情抚慰读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7日03:52 华龙网-重庆晚报

  重庆媒体从观察者变参与者,积极主动关注民生

  

用报道共铸和谐用真情抚慰读者

  本报“巷子记者”周立(左)、向军(右)等在慰问空巢老人(资料图片) 记者 陆纲 摄“今年‘两会’,既是代表、委员诤言建议的大会,也是媒体竞相为民疾呼的一次民生盛宴。”3月19日,不少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重庆团全国人大代表返渝后,都发出类似感慨——和过去相比,新闻媒体在民生关注方面越来越主动积极,逐渐从观察者变成了参与者。

  党委机关报

  新闻改革反映基层呼声

  作为一份党委机关报,重庆日报以“高度服务决策,深度参与生活”为己任,自2000年以来进行了数次新闻改革,核心都基于更好反映基层呼声。

  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总体部署下,重庆日报把一版的2/3腾出来报道基层工作和基层干部群众,其中两大栏目“重报调查”和“来自基层的报道”,内容主要反映各地科学发展的实践和共建和谐的鲜活故事。

  晚报社区部

  探索绿色社会新闻路子

  以重庆晚报社区部为代表的“巷子记者”,在新闻工作中始终牢记责任,关注民生,采写出大量反映社会热点和民生的优秀作品。其中,晚报精心打造的《新闻故事》等鲜活的社区新闻,逐步探索出一条“用报道共铸和谐社会,用真情抚慰读者心灵”的绿色社会新闻路子。

  《新闻故事》栏目致力于营造“真实的感动”。在这里,读者看到了瞒着家人,偷偷挖煤资助贫困生的山村老师刘念友;看到了父亲去世后,独自照顾精神失常母亲的8岁女孩倪东艳;看到了为偿还亡夫欠信用社的钱,撑着残缺身体乞讨8年的农妇周安会……

  读者们为之动容,在来信中这样感慨:“你们的报道让我看到人间的美好”,“他遭遇这么大的困难还能顽强生活,为什么我们不能呢?”还有读者把故事装订成册,说“用来教育孩子,有保存价值”。

  《新闻故事》栏目为此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优秀栏目奖。稿件《山村教师挖煤资助贫困生》,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然而,挖掘和寻找的过程,却倾注了记者无限心血乃至艰辛。

  采访刘念友时,是最寒冷的冬季,女记者周立抛下不满1岁的孩子,一路颠簸近7个小时抵达目的地。她不满足于单纯地交谈,坚持要跟着刘老师下井。煤矿老板阻挠无效,半迷惑半佩服地咕哝:“哪有这样的记者哦。”

  事后,周立回忆,当看到刘老师猫着身子,在矿井中辛苦劳作时,她想起刘老师家人的话:“他一到周末、寒暑假就出去打牌,有时几天不回家,太不像话了!”周立说:“此时我发现自己的词汇居然如此贫乏,想不出一个合适的词去形容他。感动,心里只有感动……”

  正是因为真正走进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才成就了那篇打动无数心灵的好新闻。这篇稿件同样引发捐赠热潮,包括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都参加了捐款。

  办公益活动

  重庆媒体助推传播和谐

  重庆媒体还通过文化活动助推传播和谐。近年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相继开展系列大型公益活动,以“感动重庆十大人物”、“巴渝十二景”等评选活动,开展人文精神品牌塑造;以“名人堂”等活动为代表,普及传统文化;以爱心基金等为代表,深入推进慈善文化活动。

  此外,华龙网积极组织多种渠道进行舆论引导,如倡导发起的手机拍摄市民不文明行为、十问重庆经济形势、城乡统筹等专题,均通过论坛博客等形式向广大网友发布,使网友反思自我,促进了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据重庆日报

  网络编辑:孔祥伟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