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创业,是谋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02:45 沈阳网-沈阳今报

  

“不是创业,是谋生”

  

“不是创业,是谋生”

  

“不是创业,是谋生”

  从投机倒把分子到个体户 春天种下的秋天必有收获的

  开栏语

  在沈阳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的名册里,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曾是改革开放之初最穷的一群,却又是在机会均等条件下敢于“冒险”最先富起来的一群。

  比如执“沈私001号”经营执照的阎晓莹,五爱市场个协最早的副会长陈子荣,开办了“稻乡村小吃部”的李新。在个体经营者中,他们有的已经退出,有的还在坚守,有的已经退休,在沈阳目前20万户、50万人的个体户当中他们也许并不是最富、最有名的,但一关联到时代,30年前就“敢吃螃蟹”的,寥寥可数。

  30年过去了,在沈阳市平均15个人当中就有1名个体户的当今,再去考量抛弃工人“老大哥”身份,不惜被误解为“投机倒把分子”的那一群人,当初,他们是怎样的大胆妄为而又机缘巧合。

  今报与您共同关注改革开放三十年。

  棋牌社的“诈和”风波

  就在记者前去采访的两天前,赵晓华刚刚帮女儿的棋牌社平息了一场风波。一位头次光顾的客人在麻将桌上“诈和”。

  正在现场的赵晓华带着一副牌桌裁判架势上前询问情况,“申诉”一方跟她喊冤:他报的是“夹”,和的是“边”。

  “夹一番,边平和,报错了你该赔。”赵老太言简意赅。不料和牌的“仁兄”继续装糊涂:“边不就是夹,夹不就是边吗?”

  “你要跟我这70岁老太耍胡打胡有理这一套吗?”赵老太忽然间换了副面孔,“看你面生,头一次来可能是不懂这边街坊玩牌的规矩,如果真不懂,我老太替你赔,要是懂,你自己瞧着办。”

  几句话不怒自威,诈和的年轻人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不断地往她嘴上递烟,“真是头一次来,以后我还来,您老欢迎我行不?”

  诈和的年轻人走了后再也没来。其他顾客依旧流水样常来常往。

  棋牌社在东陵西路上,是赵晓华帮女儿开的,因为价格便宜加上每次纠纷她都处理得公道,几十张座位天天爆满。

  2年前她把批发文具的生意交给老儿子打理,本该“功成身退”,女儿也不愿她常来棋牌社挨这“烟熏火燎”,但她总不放心,棋牌社里每天都有上百号人,难免发生口角摩擦,而只要有她在就不会出乱子,牌友们都买她的账,一方面她年纪大,另一方面她压得住场面。而这完全得益于她多年在商场中的打拼历练。

  那不是创业,那是谋生

  那时赵晓华45岁。她刚刚从沈阳五三军工厂办理了退休手续,按规定女职工退休年龄为50岁,因她从事的是特种工作,工龄给加5年。

  父亲当时已经去世,丈夫在外地工作,赵晓华和奶奶、妈妈以及3个孩子住在单位宿舍,宿舍是插间。

  当时单位每月开支32元,而退休后只有28元,赵晓华一家6口生活非常艰难。偶尔吃上一顿馒头,剩下的要挂在房梁上,怕孩子偷吃了下顿就没得吃。

  当赵晓华第一次想要做点小买卖的时候,并不是想借此发财,那完全是在生活所迫下为混口饭吃而做出的一个不得已的决定。

  “倒爷”的辛酸经历

  那时的五爱市场摊位还搭在马路牙子上。赵晓华现打听得知了去天津“上”服装的门路,揣着同事借给的300元钱,她上路了。

  “白天上车,晚上裹块布就往人家床铺下一骨碌,第二天早上一睁眼就到了天津。”赵晓华回忆,兜里钱不多时间半点耽搁不得,一下车她就马不停蹄地奔向服装厂,上完货再赶返程火车。

  就这样,上来的货一早拿去五爱市场批发,然后再拿到家附近的204市场零售,卖光了就再去天津。循环往复,她成了真正的“倒爷”。

  辛苦总能换来成果,第一天卖货她就赚了几十元,那是她上班一个月都赚不来的工钱,晚上老母亲攥着这笔钱数过来数过去,怎么数都数不够。看在眼里的赵晓华那时候就铁了心,这买卖一定要做下去。

  二代接班人“退路进厅”

  1985年,已做了两年生意的赵晓华决定把生意做大,“退路进厅”。这次退路进厅,赵晓华一干就是20多年,直到2006年,已68岁的赵晓华才让出“一把手”的位置,让老儿子接了班。

  赵晓华总说,儿子现在做买卖多省事,“喂”一声一个电话货就送来了。儿子戚勇每次都笑话她总爱忆苦思甜,“买卖也是越做越成熟,不能总停在初级阶段啊!”

  戚勇除了接手母亲的生意,自己还开拓了另外一摊,每天也忙得不可开交。其实,母亲创业的艰难他也共同经历过,不过,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从“投机倒把”到个体户

  沈阳市个体劳动者协会的于部长回忆,改革开放之初,最先做起小买卖的那批人里,多数都是在各行各业里最为落魄的一群。

  那时还不叫商人,也不叫个体户,最初下海的一批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称号,叫做“投机倒把分子”——尽管国家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就已允许个体经商。

  赵晓华“出小摊”的时候也感到“掉架”,见人就躲,做买卖要带上大口罩,生怕遇到熟人。当时她的举动曾引起单位五三厂同事的热烈议论,有人感到稀奇地问:“老赵怎么干上这个了,不怕犯法吗?”人事部一位姓徐的干部甚至断言:“看她做了倒爷,等着挨抓吧。”

  结果非但赵晓华没有挨抓,几年后这位“徐干部”也做起了买卖,而且同样是“倒腾”服装。

  后来的赵晓华由最初的“投机倒把分子”变成了市里的人大代表,历任四届,成为了为家乡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个体户代表,因为肯担责任,还被选为沈阳市个协的会长。

  赵晓华几年前买了商品房,她要了一楼,因为门前有片空地,她种了樱桃、苹果树,去年苹果结了4个,樱桃结了“七八碗”。采访末,她告诉记者,经过剪枝,苹果树今年会结满果,“等秋天你来,尝尝新果。”她说。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