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小学生要“繁化”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07:44 正义网-检察日报

  文艺界几位政协委员写了个提案,要求“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因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委员们用心良好。我相信在提交提案之前,他们对汉字繁简问题,尤其是“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这个命题,一定作过相当深入的研究。

  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作“来”、“萬”作“万”、“”作“无”、“”作“属”、“”作“礼”,这“来”、“万”、“无”、“属”、“礼”等字,在汉朝就有了,是否不属于“中国文化的根”?简体字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一般认为那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那些简体字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所以认为只有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显然不大合适。对于如今一般国人来说,没必要追究任何一个汉字的“根”,只要熟练运用现行文字,就行了。对文字“追根”,研究其繁简衍变,是文字学家和历史考古学家的事。

  所谓“追根”,大约是要钻研、明察古人造字之时,于字形里注入的精意,即所谓“六书”的含义吧。除了古已有之的简体字,新中国文字改革把原来的某些多笔画字简化得面目全非,是否会“造成中国文化的隔断”呢?

  这一点,五四学人刘半农早有精辟论述。他说:“文字本来是一种工具,工具应该以适用与否为优劣之标准。我们应该以谋现在的适用不适用,不必管古人的精意不精意。”常人并不研究“六书”,只问书写阅读方便与否即可,如何就“造成中国文化的隔断”了呢?对一个现行字,如果追其原始“精意”,举例说未简化的“日”不是方的,狗不是两条腿(犬),变化也挺大啊,今人当如何“追”之?“日”字最初是一个圆圈中加一点,在六书中叫“象形”,变方以后成为规定的“表意”符号,在“日耳曼”一词里,它只是一个“表音”符号,追什么远古“精意”?又如“才”是个常用字,如今没必要从繁体字“”上追究它的“由来”——这恐怕非得退到篆书以前的古文字不可吧?那么要不要在小学增设“古文字”课,让孩子们悉知“汉字的由来”呢?

  另一五四学人钱玄同说:“汉字笔画太多,书写费时,是一种不适用的符号,为学术上、教育上之大障碍。”现在的小学生,已经被繁重“学业”压得喘不过气来了,简体字尚且学不过来,作文错别字连篇,再学繁体,又得繁简对照,还不累残了?

  前几年有一个刊物《现代青年》,从封面到内里,一律使用繁体字,人们开玩笑说:“现代青年繁化了。”当然现在如果所有报刊、书籍都像《现代青年》那样用繁体字,倒真有必要在小学开设相应的“繁化”课呢。

  就目前文字教育方面的问题来说,我认为包括大中小学生和一般文化人,掌握国家规定的三四千个现行常用字,会认会写会读会用,才是最重要的。你看到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常常把某些字念错音,就觉得他品位欠佳,但那不是他没有掌握繁体字的过。

王乾荣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