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梦回唐朝清明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8日09:37 长沙晚报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称杜甫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重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湖南师范大学陶先淮老师著有《杜甫长沙诗笺注》■陶老师介绍■从杜甫的诗中来看■杜甫晚年有两个清明节在长沙度过■那时■长沙的清明节活动■不止是扫墓■还有丰富多彩的游艺活动 退一步拥抱清明时节 大猛 清明是什么? 农民伯伯说,清明首先是农业生产的廿四节气之一,是古人观察太阳而定下的农时节气之一。清明反映了我们身边的物候现象:“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也就是说,在清明时节,天气温暖,天空明亮,万物复苏,一改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 民俗专家说,清明前即为寒食,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将清明寒食并举。本是农业节气的清明,后来演变成我们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扫墓与踏青成为清明节最重要的大事。在长沙,清明期间扫墓的时间跨度,前后可达数天甚至半月之久。在清明节前十天,就可陆续听到身边有朋友开始扫墓的消息。 从今年开始,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期,加上双休日,共有三天。在这三天中,相信扫墓的人群会相对更集中。 其实,今天所谓的清明节,因时间跨度较长,早已将邻近的寒食、三月三等节日,融为一体了。 不过,相较于千多年前的清明,今天的清明节主体节俗功能已转化得相对单纯,其主打重点活动就是扫墓、植树及踏青。过去的拔河、荡秋千、踢球、斗鸡等风俗在岁月的流转中已经流失。昔日清明寒食还有放风筝的习俗,今天的长沙,只要有风,风筝一年四季照放,飘飞在蓝天或夜空里的风筝与清明、与春天越来越无关,越飞越远了。 今天再翻读一百多年前《长沙县志》中记载的长沙清明踏青的情形:“士绅多结伴出游,踏青修禊,时茶芽初发,揉绿炒青之村,香满里巷。菜花正黄,如散金遍亩,田歌与布谷禽声,若相互答。令人怡情,至游民演采茶戏,每于二三月,乡僻聚观,诲淫失业,殊为恶俗。近日奉示严禁,此风少息。”会感觉恍如隔世。 今天一些所谓时尚人士,为了春天的踏青,也许自驾车出省去更远的远方,就为看一亩油菜花,然而飞驶的车轮跑得尽管飞快,但如果缺少一颗善感的心,注定会离清明、离上巳、离三月三的春天,越来越远,因为南辕北辙。 城市的人们在快节奏的压力中,会产生一种无根性、无力感。身边浮躁、刻薄、功利、漂浮的心灵似乎越来越多。而今年开始的清明假期,显然会让大多数向前猛进的脚步暂时后退一步,退一步也许就海阔天空了,退一步就可以拥抱清明时节,感受洒向郊野春天的阳光,人们从城市走向郊野,从红尘俗世的此岸,迈向某处山头,在宁静的墓碑前,静坐,以心灵去拜会一位已不在人世的亲人、朋友。人生的向度因此而延伸得更深更广,在记忆的追思中,在从城市跨向自然的过程里,呼吸的不仅是大自然新鲜的空气,更将浮躁刻薄功利的欲焰稍稍逼退。 清明快到了,在一些论坛上,看得到一些打着文学腔调的文学男女青年们,他们打着老式的腔调说:清明是春天,是燕子,是青草池塘,是细雨纷纷,是妩媚的江南,从水乡里摇过的一只周作人的乌篷船,是远去的外祖父外祖母的关切的呼唤和叮咛…… 回不来的不少游子,更在网络上构筑清明节的网络文化,他们在异国他乡,点点鼠标,来到让他们寄托思念的地方。人除了需要物质,也需要心灵;人除了拥有快乐,还拥有点淡淡哀愁,人生、季节、岁月、节日,也许才更圆满。 清代清明:主要活动只剩下扫墓 草草 根据志书,到了清代,长沙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只剩下了扫墓。 清嘉庆二十二年《长沙县志》说:(长沙),清明日,设酒肴荐先墓,标纸钱于上,去墓草而加土,谓之扫墓。 清嘉庆二十三年《善化县志》说:“清明”上冢,用本色纸剪缠竹枝,谓之“春条”,插冢上祭拜。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长沙市指南》的记载,也和清嘉庆年间的说法差不太远:“清明日,(长沙人纸钱于墓上,并刈墓草而修葺之。” 2000年出版的《长沙市志》中记录:在长沙,清明前后是下乡扫墓的时节,长沙之地向有“前三后七”之说,即清明前三天后七天是清明扫墓期。扫墓,长沙俗称“挂坟”,浏阳则谓“挂山”。扫墓时要铲除坟台杂草,插上“挂山条子”,并以三牲酒醴之属或其他替代品祭奠,以表“慎终追远,怀念先人”之情。上世纪60年代以来,每到清明节,各单位职工和学校师生集体到烈士公园、杨开慧故居、雷锋纪念馆等革命纪念地追悼革命先烈,蔚然成风。 左局街32号的街坊杨娭y对于长沙民情风俗十分熟悉,她说,长沙在清明流传一句话:“亡人子,不望年,不望月,只望清明一挂的意思。最初,按规矩的扫墓是放鞭炮、焚香、烧纸,但不点烛,清明时节,其实烧纸焚香都怕引发山火。另外,挂坟纸过去一般要求不要挂得太高,希望它被风吹动时扫着墓堆。过去,长沙附近乡下修坟一般选择在寒食节时。现在年轻人上坟,一束黄菊花、一些供果即可表达心意了。 踢球、打秋千、骑竹马、取新火,千年前的清明多姿多彩 草草 陶老师说,杜甫在距今1239年前,在长沙的南湖港度过了他在长沙的第一个清明节(即唐大历四年〈769年〉)。 在南湖港,因中风而半身瘫痪的诗人在船上看到,寒食已过,按照唐制,清明日,长沙百官也被赐得新火。杜甫的家人,当天也在南湖港边的青枫树上钻木取火。 南湖港岸边有人“绣羽衔花”,也有少年郎骑着竹马在嬉玩,一切都像《时记》记,长沙的清明节,当时流行踢球(蹴鞠)、秋千等寒食清明时的游艺活动,其实按照《岁时记》记载,这一天,长沙还有人在发出“拔河”(施钩)的吆喝。 不止是定王台、贾谊故居,长沙有钱人清明过河去爬山 直到今天,长沙在清明前后,城乡居民仍有下乡或在城内名胜古迹春游,“踏青”、“寻春”之俗。 100多年前,“鉴湖女侠”秋瑾女士17岁左右时,曾在长沙居住,其诗中写道,她在清明节时,到贾谊故居、定王台去游玩(西郊也为踏青来,携手花间笑语才。昨日卿经贾傅宅,今朝侬上定王台。),这与1200多年前的杜甫在长沙清明时的行踪差不太远,当年杜甫在长沙度过清明节,也说过“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除了城内的定王台和贾谊故居可以游玩外,当年长沙的有钱人更会乘着大船、骑着高马过河去游岳麓山。 唐大历五年(770年),那年清明,正逢“地菜子煮鸡蛋”的农历三月三。杜甫大约泊舟在灵官渡(古称临观渡)附近,他看到长沙到处繁华,仿佛都集中在清明这一天来炫耀。灵官渡码头上,千人万人争着过河去爬岳麓山,游“湘西寺”,有钱人骑着高头大马,在河边争道,浓妆画眉的青楼女子和渡头翠柳争艳,强悍的官兵也挤在渡口上。湘江中百舸争流,为的只是水滨宴饮、郊外春游,过河爬爬岳麓山游游麓山、道林二寺。当时,正是时局未靖、军阀强权之时,杜甫当然有些看不惯。其时,长沙地区已汇集了不少由北国流亡来的文化人,比如,在落花时节,他就在长沙遇到了李龟年,那首:“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就写于这一年的清明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