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文化元素浸润学生心灵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30日13:03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李爱铭)清明将至。记者近日获悉,沪上不少中小学今年相继开出和清明有关的课程,通过设置拓展课或渗透至基础性课程等探索,让传统文化元素自然浸润学生心田,引导学生感恩思源、立德树人,传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本市各中小学开出的“清明课程”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类是专题拓展课,南码头小学的《多彩节日多彩风》课程、市西小学的校本课程《综合学习时间》、敬业中学在高一年级开设的《中国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选修课等,都是针对中国传统节庆的专设课程。这类专题课每周开课,持续整个学期。清明文化、民风民俗等成为最近的单元学习内容。另一类课程则把清明内容渗透至各基础性学科之中。金山区漕泾中学、浦东新区进才北校等校,讲授到历史课中关于革命先烈的内容、语文课关于清明诗词等内容时,特地把课堂放到龙华烈士陵园、博物馆、档案馆等地,由老师结合一定的情景进行讲授。

  与传统课程不同,多数学校的“清明课程”教无定法,创新形式,让其成为集语文、艺术、劳技、实践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跨学科课程。澄衷初中美术老师近日带班至龙华烈士陵园实地上了《无声的震撼》一课,烈士雕塑的神态、无名烈士墓诗抄透出的风骨,使同学们不仅体验到艺术的张力,更被烈士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市西小学语文、思想品德等多门课教师,从起源、内涵等不同侧面讲授清明知识,给学生构建起一个形象、立体的清明节。南码头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清明”课上查起源、写踏青游记、诵清明诗文等,认识了解清明文化。学生小胡追溯清明节的由来后,明白了“插柳”风俗是怎么回事,课后画了顶“柳帽”,送给要好的同学。

  竹园中学校长王学军说,时下不少校园里学生言必称“杰伦”,行必捧“超女”,圣诞节、万圣节等洋节过得很起劲,对传统中华文化却知之甚少。清明节有着缅怀先烈、祭奠祖先、感恩思源等丰富的民族文化意蕴,是教育广大中小学生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回归主流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邹宏认为,各校的“清明课程”,不仅是上课地点的转移,更是文化的传承;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据悉,本市不少学校根据各校特点,拟将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庆内容一一纳入课程,努力实现传统节庆教育的“全覆盖”。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