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捐助扩展了现代良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1日04:04 大洋网-广州日报

  大地震爆发一周后,救灾重点将双轨并行:生命救治刻不容缓,亡灵善后事不宜迟。古往今来,有受灾就有赈灾,有受难就有救难,其根本原因在于,虽然天力难抗,但是人性不泯;还在于在充满不定因素的世界上,关注和帮助灾区人民,就等于是关注和帮助自己的未来。“扶危济困”的本质和终极意义,或许正在于此。

  一周来,为灾区百姓做点什么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共识。面对中国1949年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几乎所有人都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良心与良心的距离也似乎变得触手可及了。这使我们确知,人性最大的内容,不是别的东西,仍然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存世的珍惜,以及对爱的要求和渴望。

  惊天动地的大灾,需要惊天动地的大爱。为灾区救援和重建捐献一份心意,滴水成河,星火燎原,那么,我们所置身的生命和生活系统,就有希望避免失衡;大家共同的人文环境,才不至于虚伪和可疑。抗震救灾的主体力量当然来自政府,然而此外,非政府性质的救援和捐助也不可或缺。这几天,遍及全国的捐助活动日益高涨,无论是相关机构有组织的募捐,还是普通民众的自发捐献,其规模和数额,恐怕都改写和创下了中国几十年来无偿捐助灾区的最高纪录。在我看来,这个纪录比任何一枚竞技金牌都更能证明中国人身心的强健,也比任何一种GDP数值更能说明中国的现代化程度。

  没有人知道这场已经堪称“史上最牛”的捐献活动何时会放缓和终止。绝大多数捐助者,默默无闻,不事声张,之所以这样做,源于一种心灵深处的自言自语,或者与自己良心之间的一种对话。这几天,我的一位朋友开始主动戒烟,表示说等什么时候灾区重建好了,再吸不迟。他的做法是每月定期捐款1000元,这个数额基本上就是他每月的烟钱。人的良心,是最恒久的人文钻石,不以人的贫富贵贱为转移。

  很少有人注意到,在中国人所捐献的东西中,除了钱物、鲜血、汗水和人力,还包括对自己娱乐情调的克制和喜庆情绪的放弃。汶川地震发生没几天,《广州日报》在头版宣告:本报将暂时停止娱乐新闻报道。与此同时,报纸的红色报名也被静悄悄地改为黑色,悼念死难者的用心和含义不言而喻。

  还有奥运圣火传递,这原本是个举国欢庆的盛大活动,因为赶上四川震灾发生而主动增加了默哀仪式和募捐职能,而且,在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5月21日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全国哀悼日”后,北京奥委会正式宣布:在此期间,奥运圣火将暂停传递。

  在广州,大部分娱乐场所变得门可罗雀。这段时间还几次听说,有些原定5月中下旬举办的企业庆典甚至个人婚礼,也都纷纷主动取消或顺延。现在,全国和驻外机构的国旗,也在哀悼日期间下半旗志哀。

  所有这些,不都是一种特殊的“捐助”形式?所有这些,不都是大爱大情的重要外延和内涵?

  身在今日中国,我们能够明确感知,今天的中国人,情似阡陌,心如大海。越来越多的捐助者和志愿者,不再把仗义行善视为一种情非得已的任务和敷衍了事的一次性用品,也不再把慈善事业看作遥不可及和事不关己的奢侈品。中国人的自发捐助和施援行为,愈发日常化和自然化,质朴无华,像阳光空气一样环绕在身边,这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品性变迁。这种变迁,证实了中国社会的某种可贵和进步,复苏和光大了传统美德,也建构和扩展了现代良知。

  那些高调捐钱的机构和个人,也应当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不管其目的是什么。做善事,最重要的是做了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去做。此外,捐助者的事迹广为流传,也有助于形成榜样力量,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参与捐助。

  为了别人,为了大家,同时也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福祉更有保障,伸伸手,抬抬腿,少玩一次,少花一点……如此,将来的我们可能会玩得更好,花得更多。善有善报,助人助己——这个道理终究是颠扑不破的。(杨杰)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