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敬仰的“被困人获救记录不断刷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08:03 长沙晚报

  5月18日20点10分,映秀镇电厂女职工虞锦华在被埋150小时后获救,此次救援长达56小时。由于虞锦华被压时间过长,下肢已经坏死。在获救之前,她在救援队打开的5米深的探洞底部接受了医疗人员的高位截肢手术。抗震救灾以来,被困人获救记录不断刷新:刘德云,被困100小时后获救;张艳、董凤强、周亚君,被困102小时获救;贺晨曦、李青松,被困104小时后获救;李克成,被困106小时后获救;季中山,被困110小时后获救;蒋雨航,被困120小时后获救;卞刚芬,被困124小时后获救;熊吉才,被困125小时后获救;张晓平,被困129小时后获救;唐雄,被困130小时后获救;刘孝生,被困140小时后获救;沈沛云,被困146小时后获救……

  如果说,72小时黄金时间内,政府不折不扣地履行“救人第一”的原则,比如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当前当务之急还是要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千方百计救人。”温家宝总理也一再强调:“千方百计进去,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尽百倍努力,绝不会放松。”将人民生命义无反顾放在救援工作第一位,将生命呼声当作始终如一的救援主题,因为这是常规、常态的救援理念,社会公众、媒体和评论都显得非常平静,认同政府的救护措施是科学的、理性的、人本的。

  可当救援黄金时间已经过去,有专家预言“幸存者存活率只能是1%的可能性”的情况下,仍有源源不断的被困者创造出“救援奇迹”,这无疑说明,政府的救援工作并没有因为错过黄金时间而有所改变,没有因为被困者生存希望渺茫而停手、放弃,更没有因为存活率的低下而放弃一如既往的生命关照。此举背后的救援思想不难理解:宁信其存活,而不信其死难;宁愿用救援的巨大代价为希望掘出生路,也不让被困者在黑暗中看不到救助阳光;宁愿用毋庸置疑的经济付出和人力代价为灾民的生命进行不遗余力的拯救和挽回,也不能让救助行为留下半点“生命的遗憾”。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生命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因为只有建立在生命高度上的政府理念才能为生命的尊严和爱护进行不折不扣的作为,为社会提供更充沛的生命活力、精神信念。国家的强盛、壮大更多需要奠基在公民生命的奋斗和跋涉上。所以,从这个层面理解这种“生命始终至上”的救援思想,政府将奄奄一息的民众当作“国家墙壁”的一砖一瓦,而进行必要的精心呵护、加倍爱戴,就像母亲心疼孩子一样眼泪汪汪,牵肠挂肚,这种民本思维的朴素作为不能不令人感动落泪。从电视画面中看到,每一次废墟中救人,都要付出异常困难和超乎寻常的生死考验,比如废墟突然倒塌、余震发生等,任何一个微小的动作都要小心翼翼,但在生命只有一次的尊贵面前,救援队员还是不遗余力用自我努力和被困者的危难进行着剑拔弩张的斗争,不休息,不甘心,智取巧夺,将更多的被困者拉到安全边缘。一位志愿者说,“只要废墟中有一个人活着,我决不离开”,一位战士在受伤被架走的时候哀求:“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据报道,倒塌的楼板、房梁盘根错节,数吨重的预制板和混凝土与钢筋绞缠在一起……为了抢救废墟下的生命,不少子弟兵放弃使用机械,“像绣花一样”小心地用手刨,双手早已血肉模糊……这种上至国家行为,下至普通救援队员的理念自觉,认真坚持和坚守,无疑为这种生命尊重、厚重提供了最好的价值标本。

  大难逼临,政府有爱;强震无情,救援有心。“每个公民都是国家主人,失去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国家的损失,民族的哀伤”、“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所以,在抗震救灾战争中,人性光彩、人道主义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再成为激越澎湃的自觉主旋律,让我们揪紧的心得到了欣慰、安宁和放心。我们不仅得到了民族责任感、凝聚力等的高度升华,也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敬仰和赞叹!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