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之后无大疫” 法治给我们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2日08:26 法制日报

  

“大灾之后无大疫”法治给我们信心

  工作人员对绵阳市九洲体育馆周边环境进行消毒本报记者王建军摄

  新闻快读

  清洁饮用水供应中断、卫生设施简陋、洗漱条件受到影响、气温越来越高……引起感染性腹泻、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危险因素一个接一个。根据以往的经验,大灾之后的疫情灾害有可能大于自然灾害本身所带来的危害。

  “在严重自然灾害已经给人民造成严重损失的情况下,决不能因卫生部门工作不力,出现严重的传染病流行,给灾区群众雪上加霜。”有关部门为此制定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有什么有效的防控手段和措施呢?

  □传染病防治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卫生防疫部门医疗单位的责任

  □疫情报告通报公布和控制监督管理保障措施等都有详细法律规定

  □相关法律强调动物防疫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沟通协作

  本报记者 郭晓宇 本报实习生 李娜

  搜寻生还者的工作还在继续,每个人都巴望着更多奇迹的出现。5月21日,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进入第十天。

  然而,灾难不容许我们陷入无尽的哀伤。“大灾之后的疫情灾害甚至可能大于自然灾害本身所带来的危害,这方面有史可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研究所的吴海燕告诉记者,灾害发生后,清洁饮用水供应中断、卫生设施简陋、洗漱条件受到影响,又是在夏天这个季节,更容易引起感染性腹泻、痢疾等肠道传染病。

  卫生防疫工作成为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卫生防疫组组长、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说。据介绍,卫生部已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灾区卫生防疫作出了周密部署,并派出了一大批有经验、有技术、有能力的卫生防疫人员赶赴灾区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卫生防疫和抗震救灾同步进行

  “鉴于国际上的一些经验教训,抗震救灾工作一开始,卫生防疫就受到高度重视。”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就在地震发生的当天深夜,卫生部紧急召开党组会议,提出要确保“大灾后无大疫”,并立即调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卫生防疫队赶赴四川,指导卫生防疫工作。

  “5月15日,是震后医疗工作的转折点。”毛群安说。这一天,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出通知,要求做好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防止灾后传染病暴发流行;卫生部发布《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方案》,内容包括疫情监测、食品、饮水和环境卫生、消毒处理、尸体处理等9个方面。

  5月16日12时,国家和有关省(市、区)的15支卫生防疫队共161人,全部抵达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全面展开。

  5月17日,根据灾区卫生防疫的需求,卫生部紧急调拨80多吨次氯酸钙消毒粉运往灾区。

  5月18日,卫生部向受灾地区下发了鼠疫、霍乱、炭疽3种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理预案,同时表示,卫生部正在组织编写部分重点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将陆续印发灾区。

  从5月19日起,卫生部每天向灾区增派500名卫生防疫人员。70万人份疫苗、45吨消杀药品和200台喷雾器、6台海事卫星电话也已运抵成都。

  5月20日,卫生部派出568名卫生监督员赴灾区,依照食品卫生等法律规定协助地方开展食品卫生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同时带去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制作的530万份防疫防病宣传材料。

  卫生防疫工作何以展开得如此迅速?记者翻阅相关法律法规后找到了答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记者看到,各级政府和卫生防疫部门、医疗单位乃至个人,都被赋予了明确的责任,具体分为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疫情控制、监督管理和保障措施等方面。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卫生部门的职责更为细致,涉及到了应急预案的编写和应急处理的步骤,并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记者了解到,卫生部在震后迅速发出的关于卫生防疫的几个应急预案,正是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同时结合震后灾区的实际制定出来的。

  记者还查阅到了八年前卫生部制定的《全国破坏性地震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防病应急预案》。这份预案对地震灾区卫生防疫防病工作作了十分细致的规定,从震后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到饮水、食品、环境卫生,再到对蚊、蝇、鼠等病媒生物的监测,都有涉及。

  在《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中,“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也是卫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动物防疫与疾控机构通气及时

  农业部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一支由农业部组建、107名队员组成的防疫小分队也已奔赴灾区,全面开展环境消毒和死亡牲畜无害化处理。

  “灾后卫生防疫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表示,当务之急就是做好灾区死亡畜禽无害化处理和消毒防疫,以防止重大人畜共患病流行。

  据了解,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把动物防疫工作的主管责任赋予了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动物疫情的报告、通报和控制、扑灭等都可以在法律中找到一一对应的规定。

  据介绍,人畜共患病疫情防控关系到畜牧业生产、农产品供应、食物安全,又关系到受灾群众的生命安全。

  对于“人畜共患传染病”,动物防疫法着重强调兽医主管部门与卫生主管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实际上,在传染病防治法中,相应的规定也很明确:“动物防疫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互相通报动物间和人间发生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以及相关信息。”

  农业部有关人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卫生部在前线的领导已经与农业部的领导共同协商,加强两个部门之间防疫的协作工作。“现在相关的部门要共同协作,特别是卫生和农业部门对灾区整个防疫工作要密切地配合”。

  目前,农业部和四川省兽医部门组织了4个防疫小分队,赴北川、都江堰、彭州、绵竹等重灾区市,开展无害化处理和消毒工作。他们着重做好死亡动物的无害化处理,从灾区外围开始,对死亡畜禽远离水源进行深埋。在做好消毒工作的同时,派专家加强疫情监测,一有情况及时出诊,并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及时上报。

  据介绍,农业部专家组已从常用的12种常规消毒剂中选出了4种对环境污染较小、对人和动物没有伤害、消毒效果比较强的消毒剂用于灾区。农业部还组织专家紧急编制《地震灾后动物疫病防控宣传挂图》等宣传资料发往受灾地区。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在互联网上开设了专栏,专门介绍人畜共患病的防控知识。

   遗体处理严格按有关规定操作

  大地震发生后的几天来,令人动容的亲人离别场面,通过多种媒介反复显现。让逝者得到体面的安葬,几乎成为每一位遇难者亲属的最大心愿。

  “但是,在气温高、雨量大的情况下,遗体迅速腐烂,产生恶臭,污染空气和环境,这将是疫情发生的最大隐患。”疾控专家说。

  谁都不忍,谁的心都在流血,但随着天气的变化,必须尽快处理遇难者遗体,才能对灾区的卫生防疫安全形成有效保障。

  为妥善及时处理遇难人员遗体,预防地震灾区疫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灾区群众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民政部、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制定了《“5·12”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对遗体处理方式、遗体辨认程序、境外人员遗体处理、卫生防疫、协调配合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意见指出,根据遇难者有效身份证件或经亲属辨认,能够确认死者身份的,由民政部门安排火化;不具备火化条件的,土葬处理。既无有效身份证件也无亲属辨认,无法确认遇难者身份的,公安、卫生部门根据灾区实际情况,要尽力对遗体进行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检材,并由公安部门统一保管和检验,建立“5·12”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

  5月20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副部长姜力表示,有关部门对遗体处理很慎重,严格按照卫生部规定的操作规程,尊重遇难者的尊严,有条件的应由民政部门进行整容,然后火化或土葬。

   灾区防疫还得破解数道难题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赴四川抗震救灾防疫队是第一支前往四川进行救灾防疫的。他们发现,灾区的群众自身餐具洗刷、保管不到位、生活垃圾无序丢扔,更重要的是,很多受灾群众没有掌握防疫方法,这对防疫工作十分不利。

  “防止疾病的关键是提高卫生条件和教育公众预防,对可传播疾病进行及时干预。”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说,目前,四川所有受灾地区已经实现了公共卫生人员的全覆盖,下一步,公共卫生人员要到每一个受灾的乡镇,到每一个受灾现场,对整个灾区的环境卫生进行评价,并且指导灾区的卫生人员和群众对环境卫生进行检查,包括饮水和食品的安全,包括人和动物尸体的处理,还有聚集点生活环境的保护。

  据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蒋岩介绍,疾病预防控制是持续性的工作,近几年我国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了很大的投入,从国家到省、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系统都有了很好的监测网络,尤其是SARS之后,我们已建立疾病网络直报系统,这个系统已经为传染病防控建立了很好的机制。

  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为尽快恢复重点受灾地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及时掌握灾区的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卫生部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紧急开发了基于手机报告方式的疫情应急报告系统,同时制定了《地震灾区疫情监测信息应急报告工作方案》。在网络直报系统恢复前,四川灾区将利用手机直接报告灾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手机报告方式将在10天内逐步恢复覆盖1000万人口的疫情监测。

  毛群安说,卫生部已要求灾区实行疫情零报告制度。“目前卫生防疫工作最大的困难,还是由于一些灾区交通通讯的阻断,虽然急需防疫的交叉度,但运送防疫人员有一些困难。”毛群安说,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加强这方面的运送能力。

  截至5月21日,卫生部已从全国派出防疫人员2136名,加上四川省内防疫人员,共有5252人的防疫队伍在灾区开展工作。在11个受灾重点县(区)中,有7个县125个乡实现防疫工作全覆盖,其余4个县的62个乡镇中已覆盖21个乡镇。卫生监督队伍已对11个重灾县(市)的166个水源开展了水质监测,对1793个灾民临时安置点的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等情况开展卫生监督。

  为了使这么一支庞大的防疫队伍有序开展工作,5月20日,卫生部制定了《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对灾区卫生防疫队伍的组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使其有序开展各项卫生防疫工作。

   措施得当可使地震灾区无大疫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控制灾区的传染病流行,不能实现‘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我们将对不起国家、对不起灾区的人民。”高强说,在严重自然灾害已经给人民造成严重损失的情况下,决不能因卫生部门工作不力,出现严重的传染病流行,给灾区群众雪上加霜。

  高强表示,卫生部制定“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是有科学根据的。他说,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水灾、旱灾和地震灾害经常发生。几十年来,中国每次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的时候,卫生防疫队伍都实施了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包括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也没有发生严重的传染病流行。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的进展,卫生部门对某些传染病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也具有了有效防控的手段和措施。

  高强介绍说,目前在灾区,卫生防疫人员正在开展也将继续开展的工作有几个方面:做好灾区的饮用水和食品的卫生安全保障,防止出现食源性的疾病;在灾区实施一些有针对性的消毒、灭菌工作,防止出现由于一些病毒或细菌导致的传染病;有针对性地对灾区群众注射防疫疫苗,有效防止某些疾病的传播;会同有关部门尽快适当地处理好尸体,防止由于尸体腐烂而导致一些有害细菌的蔓延;加强疫情的监测,对已经出现的传染病要实行严格的隔离控制措施,防止传染病的蔓延;从事防疫工作的人员保障自身的饮食卫生和健康。

  本报北京5月21日讯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